|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临武县志第十六篇教育科技第一章教育第五节教育管理

临武县志第十六篇教育科技第一章教育第五节教育管理

关键词:教育管理,临武县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临武信息港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linwu114.com
  • 感谢 slluoju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5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一、管理机构
    1988年,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称县教育委员会(简称县教委),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兼任主任,配第一副主任1名,副主任2~3名。教委内设办公室、人事股、普教股、计财股,有教学研究室、教学仪器站、电化教育馆、招生办公室、工农教育站、勤工俭学管理站(简称勤管站)6个事业机构。此后,先后增设电大工作站、审计股、督导室、成人教育办公室、毕业生分配办公室。1993年2月起,教委主任不再由副县长兼任。1995年6月,县教育委员会复称教育局。
    乡镇教育管理机构仍称学区。负责执行和完成县教委(局)的各项任务,管理本辖区内中、小学的日常事务,接受所在乡(镇)政府的行政领导。学区配主任、副主任和专干各1名。2004年秋,取消乡(镇)学区,乡镇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直属县教委管理。
    2005年,县教育局内设办公室、政工股、计财股、基础教育股、教师工作股,教育督导室、监察室7个股室,有职业成人教育办公室、招生考试办公室、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教育科学研究室、电化教育馆、勤管站、教学仪器站、教育基金会办公室8个事业机构。
二、教育督导
    1989年,县教委设立教育督导室,行使督政、督学两项职能。督政方面,主要督查县、乡政府创建教育明星乡、教育模范乡和维护教职工权益等工作;督学方面,主要督查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做好教育督导工作,县教委制定了学校管理规范化实施细则,分校园、室内布置、师生行为、内务管理、公共卫生5个方面28个指标。当年,着重对全县教育经费增长政策落实、危房改造、学生流失、学校乱收费和德育工作进行督导。
    1991年,县教委出台《学校内部目标管理评估方案》,对学校实行等级目标管理。当年,有7所学校被评为一类。同年,对照“创建省教育明星乡”标准,对全县20个乡镇创建活动进行初评,并择优向上级申报。经省、地教委的多次复查验收,1993年,金江镇、花塘乡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教育明星乡。与此同时,开展地区级教育模范乡创建活动,先后有武水、水东、双溪、麦市、接龙、镇南6个乡镇被地区评为教育模范乡。在此推动下,各乡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群众集资建校积极性高涨,新建、改建学校蔚然成风,
    1993年,县教委制定《学校督导评估细则》,评估内容分为校园建设、管理工作两块。校园建设设有校舍、设施等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6个;管理工作设有依法治教、师德建设等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4个。此细则受到地区教委的重视,《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报》、《郴州报》先后进行了报道。同年,对城关、楚江等乡镇的教师工资发放情况进行详查。在县委、政府的督促下,部分乡镇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93年,县教育局被省教委评为“中小学教师工资落实与兑现先进单位”。
    1997年,县教育局督导室升格为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仍在县教育局办公。1999年,县教委制定乡镇学区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评价方案。当年,在对各学区教育工作的评估中,金江、武水、麦市学区获一等奖。2000年,遵照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指示,县内各中小学掀起创建样板校的热潮。次年,县一中、县二中、金江中学、汾市中心小学被评为首批市级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此后,有30先后被评为市级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
    2004年,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湖南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和《湖南省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督考核方案》(简称两项评估考核)。县政府对照两项评估考核标准,落实教育经费,改善学校条件,强化学校管理,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至2005年,临武县连续两年获得合格等次。
三、教育设施
(一)校园校舍
    1988年,全县集资142万元,新建校舍4762平方米,维修校舍5365平方米。当年末,县小学校舍建筑面积生平3.35平方米,中学 5.3平方米,分别比郴州地区的生平面积少0.95平方米和1.5平方米,且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的砖木结构建筑,内在设施简陋。
    1990年,县内开展创建省教育明星乡、地区教育模范乡活动。在各级倡导“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的背景下,采取县财政挤一点、乡镇教育费附加投一点、干部群众捐一点的“三点子”办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掀起新建、扩建校舍的高潮,当年集资661万元,新建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54栋。次年,实施“教育奠基,科技兴县”战略,多渠道筹资改善办学条件,县乡村用于办学的资金达2444万元,改建和新建校舍9.6万平方米。1992年,三级用于办学的资金1174万元,新建校舍90栋。新建成的临武二中,校园占地68亩,建筑面积7169.6平方米。截至1993年,金江镇先后新建、改建金江中学、中心完小和白岭、上富、林森等村办小学教学楼,花塘乡新建、改建了下骆家、石门、蓬水头学校。镇南乡筹集169万元,新建校舍3825平方米。县内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9.3万平方米,生平上升到4.5平方米。
    1994年,县内发生特大洪灾,武水河沿岸13所中、小学被洪水冲毁。各级政府大力扶助,群众集资、捐资积极性高涨,所毁校舍迅速得到重建,其中建设规模较大的有土地乡文汇小学(由香港《文汇报》记者捐资40万元建成)、汾市乡中心小学。同时,围绕“改革、改善、提高”的教育工作方针,在全县实施“教育走廊工程”,共投入资金1591万元,改建校舍1.0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27万平方米。1995年,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三合乡中学完成了搬迁,武源、楚江乡腾出乡政府用于建校,接龙乡群众集资278万元,新建成茅金坪、斗水坪等村办学校。全年共投资2837万元,改造校舍5785平方米,新建2.6万平方米。1997年,郴州市进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结果表明:县城中小学校面积生均达到15.69平方米,农村小学校生均18.5平方米。
    1999年,为支持县一中申报省重点中学和筹办郴州市第五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县内广大干部职工3年集资110万元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同年,县内掀起以危房改造为主的建校热潮,各地村民为本地改造危房集资265万元。至2003年的5年中,全县新建校舍26370平方米,撤除、关闭危房29处,共计21800平方米。其中县一中占地面积增至120亩,建筑面积增至42000平方米,教学楼、群艺馆、图书馆等相继新建或改建。县职业中专新建两栋大楼,城关完小、西城完小分别完成了综合楼、教学大楼的新、扩建工程,港商沈丙麟捐资改建楚江朱禾完小于2002年竣工付用,城关镇在新屋场村建成第二小学。
    2004年,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出资援建楚江乡中心小学教学楼。是年,由于生源逐渐减少,学校不断撤并,学校总面积有所缩减,但是生平面积增大。全县小学占地面积共计7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1万平方米;中学占地面积共计8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99万平方米。小学教师住房42253平方米,人平28.8平方米;中学教师住房83178平方米,人平65.9平方米。
    2005年,全县校园总占地面积145.81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36.28万平方米。小学生平建筑面积22平方米,比1988年增加18.5平方米。普通中学生平建筑面积14.2平方米,比1988年增加8.9平方米。但全县学校尚有危房7875平方米。
(二)仪器设备
    1988年,全县各级学校除县一中、二中等县级中学外,仪器设备普遍不足,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教学实验。当年,各校投入6万元添置教学仪器,全县教学仪器价值增至28.6万元,其中乡镇中心小学4.6万元,乡镇中学8.6万元,县直属学校15.4万元。
    1994年,开展普及实验教学工作的活动,要求完小以上的学校有专用实验室、仪器室,村小有专用的仪器室和仪器柜。随即,同益乡中学建成拥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的高标准实验教学楼,其他各校亦利用现有教室改建实验室,增置仪器。在3年的时间内,全县投入资金406万元,建成标准化实验室68间、5811平方米,仪器室100间、3237平方米,新建、改建村小仪器室86间;投入280万元,用于购置各类仪器设备。1996年,全县有9所学校达到一类配备标准的学校、40所达二类、4所达三类。同年10月,经省教育厅验收,临武被认定为“湖南省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此后,随着上级教育部门的陆续下拨和各校的陆续添置,县内教学仪器总量大增,并逐渐趋于齐备。2001~2003年,县仪器站连续三年被市局装备处评为先进单位。次年,被省教育厅装备处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2005年,全县中小学有标准仪器室49间,实验室40间,各种仪器总价值360万元,为1988年的12.5倍
(三)电教设备
    1988年,成立县电化教育馆,开始实施全县电化教育发展规划,推广电化教育。1990年,建立县教育电视台。1998年,县一中建成校内闭路电视系统,设立多媒体中心电教室,实现“三机一幕”(电视机、收录机、幻灯机和银幕)进教室的目标,被教育厅授予“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2002年,该校完成校园网、电子监控系统、校长评估系统、学校智能广播系统等一整套系统工程建设。同年,县教育电视台奉令停办。2003年,县一中引进社会投资,完成高中部各班多媒体“班班通”建设。其他各校的电化教育工作同时得到发展,城关完小被省教育厅授予“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县教育局、县一中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县电教馆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电化教育宣传先进单位、教育资源推广先进单位, 全县有6个课题在省电教厅立项,县一中学生唐小瑾制作的电脑动画片《十年》获得省级二等奖。
    2005年,全县中小学校电教设备中,有教学电视机335台、VCD蝶机67部、收录机534部、幻灯机1202部、银幕565块,计算机服务器33台、教师工作机1196台、工作站1183个,卫星接收系统17处,办公电脑91台、一体机8台、各种打印机80部,多媒体教室7间、语音室14间。
四、教育基金
    1988年10月,县教育基金会成立。按照《教育基金会章程》,凡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学生均应缴纳教育基金,小学生每生每期5元,初中生10元,高中生20元,由学校收取后上交教育基金会。用于对教师的扶贫或奖励。1992年,停止向学生收取教育基金。是年,结余教育基金16.5万元。此后,教育基金面向社会筹措。
    1996年,成立县教育基金理事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教育基金的筹措和管理工作。教育基金的使用面扩大到扶助贫困学生。次年筹集28万元。1997~2004年,基金累计支出101万元,其中扶助困难学生41.56万元,占支出的41.1% 。
2005年,教育基金会募资69万元。当年,扶助贫困学生(含在读大学生)支出19.56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和扶助特困教师支出6万元,开展园丁之家活动支出1万元。年末,县教育基金结存479万元。
五、  勤工俭学
    1988年,因生产条件限制,县内各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未能开展,拥有勤工俭学基地的少数学校,其勤工俭学活动亦多半效益不佳。学校的勤工俭学收入部分留作扩大再生产,部分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弥补教育经费不足。1989年,全县共为各级学校划拨勤工俭学基地316.7公顷,勤工俭学工作初见成效,3年中,从勤工俭学收入中拿出87万元用于兴建校舍、增添教学设备。
    1991年,县一中创办印刷厂,以良好的效益带动了全县勤工俭学工作的发展。当年,全县勤工俭学收入51万元,学生人平10.24元,被省评为首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基地达标县。1994年,全县有95%的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有校办工厂9个,第三产业商业网点27个,新增生产基地1.27公顷,新增养殖业基地18个,纯收入92万元,生平22.5元。1991~1994年,勤工俭学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共支出263万元,弥补师生员工福利支付48万元;各企业安置教育系统富余人员和教职工家属46人。
    1995年,全县勤工俭学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达到学生人平26元。但工作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逐步显现。一部分学校基地被乡村收回或被农民占用,一部分因失管而荒废,而花塘、同益、汾市等地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则颇有效益。1996年,全县生均收入35元,县一中为236元,部分学校却不足5元。
    1997年,农村学校以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为主,城镇学校走“科技、工艺、贸易”一体的路子,开展勤工俭学,全县新增木工厂2个、果园3个、生资门市部1个、猪场5个、鱼塘8口、豆奶加工厂2个。武源乡新塘小学仅4位教师80名学生,年创收1.15万元,生均128元。当年,一中印刷厂、职业中学农场被郴州市教育局确定为勤工俭学重点厂、场。全县生均勤工俭学纯收入增至65元。
    2001年,县内经营状况较好的勤工俭学项目有县职业中学的6.67公顷农场、猪场和苗木花卉育种场,花塘农校的0.67公顷葡萄基地,麦市学区的2公顷布朗梨基地,同益唐家小学的1公顷皇冠梨基地。
2000~2003年,全县勤工俭学纯收入1646.4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741万元,用于公用经费、师生福利、解困排难481.2万元。截至2004年,县教育局勤管站连续五年被评为郴州市勤工俭学管理先进单位,一次被评为湖南省勤工俭学管理先进单位和湖南省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5年,因学校撤并,基地减少,创收向产业化扩大,县内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共有52所,其中有校办企业的12所,校办企业从业人员126人。全县勤工俭学总收入311万元,当年,用于减免贫困学生学杂费14.67万元,减免学生服装费1.65万元,减免学生饮水费5.62万元,为学生投责任保险11.35万元,4项共计支出33.29万元。
    各校的勤工俭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生产技能,部分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