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临武县志第二十篇人物第二章人物介绍(二)

临武县志第二十篇人物第二章人物介绍(二)

关键词:人物介绍,临武县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临武在线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slluoju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12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在大学学习期间,王劼刚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8年回到临武后,以教书为掩护,参加中共临武县工委组织的“青年自治会”,为贝溪起义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县民政科长,中共郴州地委组织部、湘南区党委组织部干事、副科长。1953年,调中南地质局410地质大队,任大队长、书记,广东省韶关专署地质局局长、书记等职,参与全国唯一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岩溶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并任该所第一副所长(副厅级)。晚年,奉命筹建地矿部地质科技交流中心,多次成功接待大型国际会议,受到地矿部表彰。
    王劼刚立场坚定,在革命时期的生死存亡关头,在地质勘探的恶劣环境下,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他经受了无数次的考验,多次评为模范战士、工作模范。 他的业绩分别入编《中国工人阶级丛书》地质卷、《中国地矿发现史》广东卷、《湖南省名人志》、《开拓者》科技篇、《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等书刊辞典,并被《中国地质矿产报》推介。
王劼刚在工作之余写作了不少文章,多篇刊登在部级刊物上。近5万字的报告文学《寄情大宝山》刊登在文学刊物《新生界》上,获1995年度《新生界》文学三等奖。
    毛允明  长沙市人,出生于1926年。1948年在湖大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接受组织派遣,任中共临武县工委副书记。1949年上期,受聘到力仁中学任教,在教师合法身份的掩护下,开展革命工作。他经常借家访之名,深入骡溪、邝家等地串连发动群众,以农民夜校为阵地,培养骨干,扩大干部队伍;对有名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地方上层人士,主动接近,努力争取,从而为贝溪起义和解放临武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6月24日,贝溪起义成功,起义队伍随即编入广东连江支队,毛允明任中队指导员。他率领部队经历了大小战斗20多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并为解放临武的战斗作出了直接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毛允明历任郴州地委政研室、统战部秘书,衡阳党校教育长。1979年始,历任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衡阳师专党委书记。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
    刘坚一  又名刘荣钦。1927年生于汾市乡南岸刘家村。早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文学院和国民政府的中央教育行政学院。读书期间,受地下党的影响,秘密阅读革命书籍,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等革命活动。1948年12月,回临武参加党领导的地下工作。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汾市党支部书记、沙田区委负责人。随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支队独立大队。解放后任中共临武县工委政策研究员。1950年被选送到武汉市中原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汝城县文教科科长、县人民政府秘书。1954年初,任道县一中第一副校长、党支部书记,主持全面工作。他带领全校教职工努力奋斗,将当时全地区较落后的完全中学一举建成省重点中学,展示了出色的教育管理才能。1979年起,任湖南师院零陵分院院长,零陵师专校长。期间,他大胆提出“师专要面向农村,培养适应本地区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合格初中教师”的观点,果断进行一专多能的教学改革,其经验获国家特别奖。
    刘坚一踏实工作,不争名利。一生中写下了不少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因为他的成就,离休后,被中国亚太经济中心核准为高级研究员。
    唐存才  土地乡人,1927年生。毕业于湖南大学,高级工程师。长沙市粘合剂厂厂长,长沙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主持研究“维尼纶水溶纤维”和“VCD-04低速卷烟接咀胶”项目。其产品获湖南省经委新产品奖。主要论文有《可溶性PVA纤维初步试验小结》和《维纶纤维应用于工业帆布前景广阔》、《聚乙烯醇在纸张粘合剂方面的运用》。  
    杜义政  南强乡官溪坪村人,生于1928年。副厅级离休干部。1948年从省立三师毕业,回乡任教,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49年6月,参加贝溪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临武解放后,历任在城区及五区副区长、区长,党委副书记、书记。1954年起,任湘东钨矿党委委员,党委办副主任、主任,宣传部长。1961年5月至1968年10月,先后任省总工会湘潭专区、岳阳专区办事处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受到批判,接受劳动改造。1970年恢复工作。 是湖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省总工会六、七、八、九届委员。
    他大部分时间从事工会工作,并对此颇有心得,先后在《工人日报》、《工会工作》等报刊发表论文16篇,其中有3篇获奖。1990年离休后,主编《岳阳工会志》。
    李永健  武水镇李家村人,生于1928年。1966年从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从事铁路工程地质工作。是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滑坡专业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先后参加过宝成、成昆、襄渝、滇黔等铁路的勘测设计工作,在成昆铁路的建设中,他领导的战斗组分析得出影响隧道衬砌稳定的地质因素,提出改进隧道衬砌的方法,不但使衬砌设计更切合实际,也为以后的隧道围岩分类奠定了基础。
    他长于灾害地质的研究,成功处置了西南铁路沿线发生的许多地质灾害,先后在国内外有关的技术会议上交流或在刊物上发表关于泥石流、滑坡方面的论文十余篇,在《成昆铁路隐性泥石流》一文中,第一次对潜在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危害性及防治措施作了具体的阐述;在《我国西南铁路沿线古老滑坡》一文中,对古老滑坡作出了稳定分类,这些地质研究对于开发建设山区具有重要意义,为全国铁路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陈道义  双溪乡贝溪村人,1929年生。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
    1961年,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分配到贵州省天柱县水务局工作。通过分析全县的地质、地貌、地况以及自然资源,提出了该县水利建设应以蓄水为主的意见,并作出了规划和设计。他设计的水利工程建成投产后,解决了防洪、农田灌溉和工农业用水用电的问题。1975年,调回临武县水电局,负责长河水库配套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并参加全县农田区划,承担水资源调查和水文计算。与他人合著的《临武县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化区划》获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成果三等奖。1981年,出席水电部水文总局、规划局在广东东莞市召开的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陶流贤  武水镇陶家村人,生于1929年。1948年冬毕业于湖南省立三师。1949年12月参加革命。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临武县委办、嘉禾中心县委办干事,嘉禾县六区区委副书记,《郴州群众报》党的生活组组长,《郴州日报》编委秘书、副总编辑,中共郴州地委宣传部副科长,地委副秘书长、宣传部长、副书记,特邀顾问,郴州地区志编委会副主任兼总纂。1991年退休,享受正厅级待遇。
    陶流贤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长期从事文秘、新闻工作,做出了许多成绩。担任领导职务以后,他时刻不忘人民公仆的职责,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为官。担任地委副书记分管党群工作期间,在提拔使用干部上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在处理干部时,坚持不讲情面,不徇私情。
1991年退休后,先后担任地(市)委机关老年体协主任、老干党支部书记、地(市)党史联络组顾问、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老年大学校长等职,多次被省、市评为五好老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周作之  麦市乡琶溪油榨湾下村人,1930年生。早年毕业于临武简易师范。1949年12月参加工作。后到湖南师院、湖南教育行政学院进修。历任城关完小、临武二中、宜章师范、汾市中学、临武四中、临武一中校长和党支部书记。
    1958年任城关完小校长期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和学校教学质量,并结合教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58年7月,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在临武四中工作期间,该校先后4次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并进入省重点中学行列,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分别对该校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1979年调任临武一中任校长后,大力改善学校教学环境,狠抓教学质量,高考上线率多年名列全地区前茅。1983年,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称号。
邓勇趣  女,1930年生于楚江乡顾村,1950年嫁到该乡赤源村。先后任村(大队)妇女主任、副支书、支书等职,是县人大第九、十届代表。
    赤源村山高岭陡,十年九旱。她担任村主要干部后,带领群众筑塘引水,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1998年,在上级拨款仅有1000元的情况下,她主动垫付资金,组织村民修通了4.5公里的通村公路,还在几年里义务负责公路管理和维修。2006年她已迁居楚市,但仍牵挂赤源村的公益事业。通村公路水泥硬化需要80万元,她动员在外地创业的子女带头捐款10万元,还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开工后,77岁的她亲自担任指挥长,顶酷暑、冒严寒,起早贪黑守护在工地,不取分文报酬。随后,又动员子女为武源乡通乡公路、楚江顾村通村公路和乡敬老院建设捐款2.6万元。
    邓勇趣乐于助人。因职责所系,对于计划生育等工作对象的困难,她总是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办,邻里间的难事,也总忍不住要帮上一把。马古脑村道路崎岖陡峭,小学生需要到3公里以外的赤源小学上学,其中多有不便。该村有个学生,因年幼、家贫,家长对他的上学问题一筹莫展,邓勇趣主动找上门去,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吃住浆洗,一力承担,直到他小学毕业。三年中不但没有收取一分钱,反而还给他家给予周济。
    邓勇趣以她的默默奉献深得群众的拥护,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妇女工作积极分子,受到县乡两级的表彰。
    唐元棣  1930年生,汾市乡社下村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6年从江西师院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后任哲学教研室主任。是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华东地质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江西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江西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0余年,主讲哲学、美学、毛泽东思想等课程,曾多次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出版专著和教材11部,其中获得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3项优秀论文一等奖。《使人聪明的学问》获文化部思想政治理论读物乙等奖。由于业绩突出,被收入《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第二卷•人物志)、《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人物》、《中国当代教育家》、《当代湘籍著作家大辞典》等。
    陈举新  1934年出生于双溪乡贝溪村。1959年考入湖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复旦大学101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任教授、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红外探测器研究,在摇控测温、报警、气候分析、光谱技术等方面贡献突出,荣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后负责TGS族单晶体研究。LATGS热释电红外线探测器用于光谱测量等,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宽光谱测量获中科院二等奖。DLAGS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用于气象卫星分光辐射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完成的热敏型高TC超导YBa2CU3O7-X薄膜红外探测器,1995年被收入“世界优秀专科技术精选”,1996年收入国家文库。此外还完成多项国家宽大金项目,近年来,首次研制了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红外探测器并通过市级监定。先后发表论文多篇,有些被国际刊物转载或摘登。其事迹被收入《中国工程师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中。
    陈道达  城关镇县正街人,1934年生。本科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53年,考入华中工学院电机系。1955年,公派到原苏联基辅工学院电机系学习。1960年回国,在原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工作。1961年10月,调工业电子部906厂任总工程师。1993年退休。
    1976年起,负责设计近程导航雷达测距组件,1985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编著《家用微电机》一书,由国际工业出版社出版。在职期间,曾受聘兼任国家发明特邀审查员和原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评审员等多项社会职务。被列入《中国工程师名人录》、《中国专家名人录》、《世界专家名人录》。
雷怀书  1935年生于武源乡寺湾村。1953年参军入伍,在部队受嘉奖3次。1962年复员回乡后,先后担任生产队长、大队民兵营长、副书记和公社林场场长等职。
    1984年,根据家乡山多田少的情况和自己长年积累的林业生产经验,回到家乡开荒造林。经过20多年的辛勤劳动,垦荒造林2000余亩,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样榜。为带动村民发展林业生产,他无偿将60余万株杉苗分发给村民,从而使全村90%的农户成了林业专业户。1986年,雷怀书被评为全省绿化工作先进个人。
    王贤成  1935年生,武水镇太和村人。1960年,衡阳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衡阳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衡阳市抗癌学会、医学会理事和外科学会副主任,省泌尿外科学会委员。《实用泌尿外科》杂志编辑。
    1960年,从湖南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从事外科临床工作。1973、1979年分别在湘雅医院和中国医科学院协和医院进修,在医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5篇被评为全国优秀论文,2篇被美国医学杂志摘登。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经他医治的患者为数众多,但他从未收过礼品红包。因而,在群众中口碑极佳,也多次荣膺省、市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称号,并多次被各级媒体推介和报道。1993年,作为专家访问团成员出访朝鲜。
    李彦福  1936年生,城关镇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9年湖南师院毕业后,分配到广西宜山县从事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停职接受改造。“文革”结束后,负责创办广西第一家教育刊物《教学参考》。1983年,发起并召开全国师专“太平天国史研讨会”,会上,被推选为全国师专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次年,调广西教育厅教科所从事教育史研究。他提出少数民族教育应把视角扩大到家庭、社会、宗教,在历史分期上要按照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来划分,这些独到见解,得到全国教育史界的认同和肯定。1989年起,从事职业教育研究,不顾患多种疾病,走遍广西80多个县市,开展调研活动,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决策依据。1992年,被评为研究员(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确认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李彦福曾先后担任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全国教育史志会、广西教育史志办等12个学术团体的理事、秘书长、理事长、主任等职。独著、主编、合编的著作有《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著名无产阶级教育家教育思想发展史》等23部,个人发表论文40余篇。
    李芳积  曾兴兰  李芳积,1936年生,武水镇人,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兴兰,女,1938年生于城关镇老街,高级工程师。
    1961年,李、曾同时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工业大学),先后在包头钢铁研究所、冶金部包头稀土研究室等科研单位工作。1988年,夫妻俩调至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作。1998年,夫妻俩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比翼双飞模范佳侣”。
    李芳积夫妇长期从事国内三大轻稀土矿(白云鄂、微山、攀西稀土矿)的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先进的稀土选矿技术和工艺流程。
    李芳积完成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两项。主要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发明奖、冶金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街道奖项,并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L102稀土浮选捕收剂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有著作2部。1990年,被授予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曾兴兰也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撰写论文20余篇,有著作2部。1983年,因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科技工作,被国家人事部授予荣誉证书;1990年,被上海市授予“巾帼奖”。
    李熙名  1936年生,武水镇李家村人。中专文化。1955年参军入伍,历任汽车连班长、排长,铁道部东北指挥部战勤处助理员,华东办事处业务科长,某部团级部队长。1984年转业,先后任上海市长宁运输公司经理,上海锦江集团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等职。在部队立三等功5次,转业后被评为集团优秀工作者5次。
    李熙名热情关心家乡的工作和建设,为临武去沪办事的不少单位和个人提供过帮助。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