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临武县志十二篇党派群团第一章第三节日常党务工作

临武县志十二篇党派群团第一章第三节日常党务工作

关键词:日常党务工作,临武县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临武信息港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linwu114.com
  • 感谢 slluoju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77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一、组织建设
    (一)机构
    1988年,县委组织部主管县内党的组织和干部工作。内设办公室、研究室、组织组、干部组、干部监督组、干部信息管理组6个组室。中共临武县直属机关党委和县委老干部工作局归口县委组织部。1995年,内设机构撤销干部监督组、干部信息管理组,增设干部调查审理组、干部档案室。同年,成立党员电化教育中心。1996年,成立县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办公室,挂靠县委组织部管理。2002年,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的体制,主管县委组织和干部以及政府人事工作。2004年,党员电化教育中心更名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2005年,组织部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研究室、组织组、干部组、干部监督组、干部信息管理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公务员参照管理办。
(二)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发展   1988年,全县有党员7020名,其女党员589人,占8.3%;35岁以下党员1284人,占18.3%;高中以上文化的党员275,占3.9%。党员发展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进行。当年发展新党员86名,占党员总数的1.23%。
    此后,全县各级党组织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中,注重改善党员结构。1993年,全年发展新党员235名,其中生产一线194名,占82.6%;初中以上文化217名,占92.3%;35岁以下153名,占65.1%。生产一线党员偏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有所改善。
    1997年,党员发展向生产一线、生产技术骨干、致富能人等方面倾斜,注重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全年培养建党积极分子1809名,发展新党员417名。新党员中,生产一线党员388名,占93%;生产骨干、技术能手234名,占56.1%;35岁以下296名,占70.98%;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400名,占 95.9%。
    党的十六大后,县委就加强非公有制组织党建工作和在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发展党员的问题下发有关文件。同时,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到109个非公有制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到2005年,县内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党的组织。非公有制组织中党员管理和教育“空档”、“边缘党员”空挂等问题得到解决。是年,全县发展党员319名,其中女性83名,占26%;35岁以下党员245名,占76.9%;高中以上文化党员265名,占83.1%;生产一线党员226名,占70.8%。
    2005年,全县有党员11053名,较1988年增加57%。其中女党员1340名,所占比例由1988年的8.3%提高到12.1%;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548名,所占比重由3.9%提高到23%;35岁以下党员2414名,由1988年所占比重18.3%提高到21.8%。党员性别结构有所改善,妇女的地位逐步提高,党员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并逐步向年轻化方面转变。

    党员教育  1988年,为了适应新时期党员教育的形势,全县20个乡镇各兴建乡镇党校,并做到有牌子、有班子、有场地、有教员、有经费、有教材、有计划。乡镇党校与县委党校成为全县党员教育的主阵地。当年,以学习党的十三大文献为主要内容,县委党校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18期,853人参训;乡镇党校轮训党员干部2157人次。次年,全县党员开展学焦裕禄、学王进喜、学雷锋的专题学习活动,涌现了一批敬岗爱业、助人为乐的新典型。
    1992年,全县投入资金9.4万元,建立电教播放点21个。电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格局形成。当年,结合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县委党校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34期,轮训党员干部5617人,播放电教片562场次,参看人数达45634人次。1995年,全县党员开展“学习理论、学孔繁森,比团结、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党员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达到空前团结。中共临武县委领导班子步入全市优秀行列。
1998年,全县21个乡镇建有党员活动中心,94个机关单位和250个农村支部设有党员活动室。至此,县、乡、村三级党员活动阵地形成规模,成为全县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活动,学习政治、科技文化知识的主阵地。
    1999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科技扶贫活动,电化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进行科技文化的传授。全年播放新农村实用技术系列电教片2840场次,其中农村播放2313场次,观看人数达15.6万人次,95%的农村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1600名党员成为科技示范带头人。双溪乡贝溪村党员陈桂成掌握香芋种植技术后,无偿给村民传授香芋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带领村民种植香芋200公顷,全村村民人平增收500元。
    2000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集中教育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公安局、检察院、法院10家领导班子和42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展开。此活动分思想发动,学习提高;自我剖析,听取意见;交流思想,开展批评;认真整改,巩固成果四个阶段进行。通过自我剖析,查找原因,听取意见,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意见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整改,成效明显。与此同时,县直机关、各乡镇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活动,机关办事效率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增强。
    2001~2002年,县、乡、村全面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全县114个县直单位、23个乡镇场所、289个行政村6101人参加。各级党组织围绕“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提高业务技能,增强敬业精神”的目标,开展学习教育,把树典型、学先进、找差距贯穿始终。活动中,征集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1万条次。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欠公开、为政欠廉洁等问题,县内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并实施“为民服务工程”,效果明显。有26个单位、22个乡镇实行了政务公开,5300余名党员驻村联户4.5万户,帮助解决人畜饮水、乡村公路维修等问题1.5万个,引导、扶持580个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年内,市“学教”工作现场会在县内召开,省“学教办”3次推介临武经验。
    2003年3月,在全县140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中开展“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三个倍加”学习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以争创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争创“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一条好路子、一个好机制、一套好制度”的“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农村党支部活动为载体,联系实际开展学习,全县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面对县内发生的“5•13”特大洪灾,党员干部工作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同年,结合“三个倍加”学习教育活动,全县掀起“远学郑培民,近学陈桂成”热潮,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全县党员干部学先进、赶先进的氛围形成。
    2004年3月,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县委开展“送政策、促增收、排忧难、促发展”活动,从机关抽调1000名干部组成工作队下乡促农增收。县委组织部组织专门力量,编印《农村实用知识100问》,下发到农村党员手中,使全县党员普遍受到政策教育和实用知识、实用技术教育。
    2005年,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机关中开展。有5195名党员参加学习教育。县委把解决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实、服务水平不高、执政能力不强等10个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先进性教育的切入点,各级基层党组织围绕“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增进团结”的目标,结合创“三强五好领导班子”(创造力强、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政治思想好、联系群众好、廉洁自律好、务实创新好、团结协作好)、“争当模范党员”活动开展学教,党员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得到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县普遍建立“党员示范点”、“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8.3%。同年,把“先进性”教育与实施“富脑”工程相结合,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投入资金400余万元,新建终端接收站97个。全县22个乡镇,4个农林场所和130个机关单位建立电教站,城乡电教网络覆盖率100%,2万余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
(三)基层组织建设
    1988年,围绕增强基层组织的协调能力和战斗力的目标,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明显提高。全县517个基层党支部,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支部占53%;能开展各项工作、发挥核心作用的支部占41.9%。1991年,按照县委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把“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作为党员和村干部教育的重点,在教育、培训和考核、考查的基础上,对工作难以开展、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的25个支部进行重点整顿,调整村支书15人。
    1995年,县委就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党支部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出台有关文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乡、科级干部联村、党员干部联户”的机制,抽调县直机关党员干部386名进驻22个乡镇的120个班子瘫痪、干群关系紧张、治安混乱的后进支部,围绕“五好”目标,开展农村党支部建整工作。调整村、支两委班子24个,调整支书15人,充实支部委员92人,后进支部转化率100%。同时,从县直机关抽调132名党员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40个后进村和2个小康示范村开展农村建整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后进村面貌得到改变,有18个村进入先进行列。是年,还选派9名机关优秀党员干部下村任职。当年,有285个党支部达到“五好”标准。经过持续多年的建整扶贫工作,驻点村村级组织健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02年,对照 “三强五好”领导班子要求,对基层组织实行综合考核、分类管理。年底验收,全县有“三强五好”班子29个。次年,为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县委实行农村重点工作“村为主”目标管理。武水镇邝家村党支部把创建“三强五好”班子与“村民自治”、“依法治村”相结合,建章立制,加强监督。全县农村缺人办事、无心理事和缺章处事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至2004年底,全县已创建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30个,其中农村支部22个。
    2005年,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实行以强带弱、村村联建、机关社区共建。同时,依托乡镇、村委、社区、工业园区和行业协会等基层党组织,加强对非公有制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视单位情况,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和区域统建等形式建立党的组织。年末,全县有127家各类非公有制组织建立了党的组织,组建党委2个,基层支部14个,其中联合支部7个。党组织的活动与生产经营协调推进。
二、思想建设
   (一)机构
    1988年,县委宣传部主管县内党的政治思想宣传工作。内设办公室、党教理教组、新闻宣传组和文明单位建设指导组(加挂县文明单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年,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的体制,主管县委党的政治思想宣传以及政府文化工作。2005年,县委宣传部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理教党教组、新闻和社会宣传组(加挂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和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指导组、临武互联网新闻管理中心、政工职称评定委员会。
    (二)思想政治教育
    1988年,县内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有线广播,同时借助电影放映进行放映前的宣传教育。县电视转播主要是直转中央台、湖南台,无自办节目。当年,配合完善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在进行骨干培训的基础上,县委从县直机关抽调数百人组成工作组,分赴农村开展宣传、发动和教育工作。历时两个月。同年,县委在楚江乡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试点工作。在水东煤矿进行形势教育和治理经济环境试点工作。为反映改革开放9年来临武的巨大变化,县电视广播局拍摄《武溪浪花》、《黎明村的思考》、《镇南移动式选厂》等25部专题片在县内播放,省电视台拍摄、播放的专题片《黎明村的启示》,在县内反响较大。当年,金江镇黎明村被省政府授予“农村商品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其先进事迹被省委宣传部录入《共同致富一百例》。
    1989年,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县委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转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社会稳定。次年4月,抽调218名县直机关干部分赴32个行政村和6个厂矿企业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稳定党的农村政策和壮大农村经济的必要性的教育。为时两年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全面铺开。在农村,干部群众普遍受到了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促进了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进一步发展,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在城市,机关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机关工作出现新的活力,社会治安出现明显好转。
    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谈话。此后两年,县内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学习谈话精神,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打破人们头脑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促进思想解放。同年县有线电视台在县城开通,自办的《临武新闻》成为全县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之一。后,随着有线电视网络向乡村扩展,自办栏目增多,收视率迅速提高。1993年,政治思想工作突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全县抽调党员干部奔赴乡镇,宣讲中共党建理论,宣传党的政策,查处党员及干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先后举办9期机关干部理论培训班,各级干部理论培训人次超过前10年总和。
    1994年,县内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是献爱心、作贡献、度难关。县组织赈灾义演,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并发动党员干部自觉为灾区捐款捐物,先后捐募专款160余万元,衣被6万多件(套)。
    1997年,宣传教育以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学习邓小平理论为主题,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八个一”活动(即一个通知、一个会议、一次学习、一个决定、一个专栏、一个学习辅导班、一次考试和一次督查),组织宣讲队,“进乡村入农户、进厂矿入班组、进街道入社区、进学校入课堂”,全面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当年,县内发行邓小平理论读物11450册。
    1998年,县政府创办《临武经济》报,8开4版,刊发时事新闻等。同年4月,县委开展“党委书记讲党课”教学比赛活动。5月,出台领导干部理论学习“三学”制度,要求领导干部述职时述学,相互评议时评学,组织考核时考学。6月,开展党员干部电教月活动。上述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强化了队伍建设。
    1999年,在乡镇机关和农村开展“学理论、学科技、学文化”的“三学”活动和“刹封建迷信风、铺张浪费风、崇洋猎奇风”的“刹三风”活动。学习氛围浓厚,致富热情高涨,农村面貌有较大改变。同年底,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临武经济》更名为《临武报》。
    2001年1月,全县普遍开展以“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为落脚点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通过组织实施“便民先于一切,帮民舍得一切,富民献出一切,安民重于一切”的“为民服务工程”,把“三个代表”落到实处。结合活动的开展,宣传部编发了《基本理论知识读本》,举行了庆祝建党80周年文艺调演,增强教育效果。此后三年,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拓展宣传渠道,3月,《临武报》移交县委宣传部主办,为县委机关报,扩版为4开4版,开辟专栏40余个。2004年6月,成立临武互联网新闻管理中心,开辟“中国•临武”新闻网。
2005年,实施“百村报栏工程”,与有线电视城乡网络紧密结合,把宣传工作的触角伸向广大农村,推动了县内党的思想建设。为推进宣传教育工作,县委为全县12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建立了理论学习个人档案。副科以上干部的理论学习经费,按人平每年50元的标准由县财政统筹。当年,在全县党员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对照党员标准,找差距,明目标,树信念,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中国•临武”新闻网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和数次改版,共上传稿件万余篇,图片近千张,新闻上传量位居全市第二,点击率名列全市前茅,成为县内思想教育和对外宣传临武形象的重要平台。
     (三)精神文明建设
    1988年,县内开展城乡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机关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覆盖面100%,文明村建设活动覆盖面达60%。当年,县内有省文明村、文明单位1各个;评出县级文明村、文明单位2个,“双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户232户;乡镇级文明村、文明单位45个,“双文明”户1573户。
    1990年,倡导婚俗改革。大力宣传《婚姻法》,禁止早婚、私婚;建立村(居)委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制止婚事大操大办,全县婚姻登记合格率、晚婚晚育率上升,文明、节约办婚事的风气逐步形成。
    1992年,市委编印《郴江潮——郴州地区100个改革开放典型单位纪实》一书,土桥(现岚桥)、麦市、香花岭、城关4个乡镇及水东煤矿、茶山矿2个单位被作为先进典型收录在内。同年,以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题,开展“爱我湖南,爱我临武”知识竞赛和电视大奖赛活动,各乡镇、厂矿场所和县直机关积极参与。
    1996年,在全县服务窗口开展“推行文明用语,杜绝服务忌语”活动,各活动单位将文明用语和服务忌语各50句印发到人,并制作宣传牌悬挂于店堂,对服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997年3月,对1996年度的7个市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30个 “县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给予了通报表彰和授牌,并对这些单位进行了跟踪报道。同年,利用演讲比赛、宣讲、文艺晚会等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高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
    2001年5月,开展理论、法律政策、文化、科技、卫生“五下乡”服务周活动,发放科技资料10万份,赠送书籍2000余册,义诊3260人次,放映爱国主义教育电影1454场次,受教育的农村党员干部达6万人次,推广知识技能300余项。
    2002年,加强对创建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工作的规划和指导,推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同时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城关镇西城、武水镇邝家和刘家、南强乡周家、水东乡东江、金江镇罗家、麦市乡琶溪7个村列为县级文明建设示范村。
    2004年,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开展“诚信临武,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青年团员中,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专心献给事业、信心献给自己”为主要内容的“六心”教育活动;在妇女中,开展以“营建绿色家园,创造新的生活”为主题的“美在家园”宣传教育活动;在工商企业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在学校,开展“文明班级”创建活动。同时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年底,组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小区)、文明单位的申报评选工作。经省市评定,评出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5个。
2005年,继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百城万店无假货”评选活动,临武金店等5家单位被授予“百城万店无假货”县级示范店称号。同时,开展 “弘扬临武精神,塑造临武形象”活动,共征集 “临武精神”主题词100余条,收到主题词解释60余篇,经筛选、提炼最终确定“和谐一体、励治一新、敢为一流”为“临武精神”主题词。随后,开展 “我谈临武精神”主题征文活动,举行“弘扬临武精神,塑造临武形象”理论研讨、演讲比赛及歌咏比赛。此次歌咏比赛成为临武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有2500人参加演出。活动结束后,县委宣传部将收到的优秀论文、优秀演讲稿汇编成《临武精神》一书。当年,县运管所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文明示范窗口。
    1988~2005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的有:人武部(1994),人民银行临武支行(1998),临武一中(2000),交通规费征稽所(2002),运管所(2004);被评为市级文明标兵单位的有:地税局(2000),国土资源局(2002),财政局(2004);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的有:工商银行临武支行、农业银行临武支行、体育局、新华书店、国税局、公路局、财政局、邮电局(1988~1996),水电集团公司、中保人寿临武公司、农业开发办、县委党校(1998),林业局、交通局、水务局、武水镇机关(2000),运管所、人事局、中保财险临武公司、地方公路站(2002),检察院、法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气象局(2004);被评为市文明村镇的有:金江镇木冲村、南强乡莲塘村(1998);被评为市文明示范窗口的有:地税局第一分局、水电集团公司、邮电局通讯班(1998)。
三、党风廉政建设
    (一)机构
     1988年,中共临武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县纪委)在县内履行中共党的纪律检查职责。内设办公室、纪律检查室、案件审理室、来信来访室。1990年,全县20个乡镇配备纪检委员,有10个科局级单位设立了纪检组。1993年4月,县纪委、县政府监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个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体制,履行中共党的纪律检查、政府行政监察两项职能,行使“教育、保护、监督、惩处”职责,开展廉洁自律、案件查处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监察综合室)、纪检监察室、案件审理室、信访室(含举报中心)、干部管理教育室、执法监察室、党风廉政室。1998年,县直各单位设立(派驻)纪检组、监察室。2001年,县纪委增设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室。2002年,县委、县政府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挂靠机构与县纪委党风廉政室合署办公;增挂的县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与县纪委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室合署办公;各乡镇设分管纪检工作的党委副书记。2004年3月,设立行政效能监察室,为县纪委、监察局的内设机构,对外称“临武县人民政府行政效能监察中心”。

 

(二) 廉政自律工作
    廉政教育
    1988~1992年,举办党风党纪教育理想宗旨培训班167期,培训党员干部15424人次,培训建党对象1264人次。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纪委书记》等电教片233场次,受教育人数达24600人次。1993年,县纪委、监察局确定每年7月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1994年7月,县纪委、监察局举办县首届“金融杯”职业道德先进事迹演讲赛,并获郴州地区职业道德先进事迹宣讲活动组织奖。1995年12月,举行郴州市英模报告团巡回报告会,受教育党员干部900人次。1996年10月,组织3500名党员干部参加“金融杯”全国党纪政纪条规知识竞赛活动,获得中纪委、监察部颁发的铜牌奖1名。
    1997年11月,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6部法规活动,并组织3000名党员干部参加6部法规知识考试。1999年12月,组队参加市纪委、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全市反腐倡廉文艺汇演,选送节目小品《红包》荣获一等奖。
2000年,在全县开展以成克杰、胡长清等全国重大犯罪典型案件为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组织5000多名党员干部观看反腐倡廉电影《生死抉择》。10月,召开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正在服刑的原湘南烟草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兼总经理黄某、原永兴县环保局局长黄某2人在会上以身说法,忏悔罪恶,全县1000名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受到教育。
    2001年,县纪委、监察局在全县开展 “全市十佳廉内助” 推选活动,县电影公司女职工李秋菊被评为“全市十佳廉内助”。
    2003年3月,举办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培训班,培训领导干部302人次。4月,对全县100多名拟提拔的科级干部举行党纪政纪条规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予提拔任命。对新提拔的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在党旗下进行廉政宣誓。是年,由县委书记、县长、县纪委书记带队,分两次组织县科局级单位一把手到市警示教育基地——桂阳监狱接受警示教育。
    2004年,县纪委、监察局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开展学习“两个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保障条例》)活动。9月,县纪委就党风党纪廉政建设问题,特邀省纪委审理室领导专题授课,听课副科以上党政干部1300人次。
    2005年,开展学习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活动,共举办各类学习班5期,知识讲座20次,辅导报告3场(次)。全县有50个县直单位创办学习《实施纲要》墙报、专栏或专刊,县电视台开设“廉政经纬”栏目,56个县直机关单位和12个乡镇的党政“一把手”通过电视媒体进行公开述廉。
自律工作
    1988年,针对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现象,县委推行接人待客分餐就餐制,以纠正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全县招待费同比下降54.5%。同年,在全县查处党政干部中营建私房违纪行为的活动中,共查处违纪干部86人,其中科级干部18人。对征地未建的退还征地手续,已建的处以罚款,有4名党政干部被立案查处。几年后,随着新的住房制度的推行,禁止党政干部营建私房的规定被解除。
1991年,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有关人员到小煤窑入股分红进行查处,经查实,有单位7个投入股金43.2万元,192名机关工作人员投入股金67.5万元;清出违纪将国家、集体资金借予私人入股办矿的单位4个,金额14万元。自此,县委、县政府把整顿、制止单位和个人违规入股办矿列入长久治理目标。
    1993年,县委、县政府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兴办经济实体、从事有偿中介活动、公款外出旅游等作出明确规定。1994年,对104个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无偿占用企业钱物进行清理。清出占用企业钱物金额53.1万元,涉及单位15个、个人14人,清退资金44.55万元;清出公款出国(境)旅游6人,并收缴其违纪金额。
    1995年,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规范干部离任时经济账目的交接行为。
     1996年,着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全县81个县直单位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占总数95.3%。在建筑行业推行建设工程招标制度,1万元以上至50万元以下的建设工程实行议标,50万元以上的建设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同年,还开展对统一着装的清理,清理着装单位25个,查处非法着装单位3个、36人。并对统一着装公费开支范围和标准进行明确规定。
    1997年,采取“一刀卖断”的非常举措,实行按规定范围限额补贴话费的办法,对公费配置通讯工具工作进行清理和规范。全县清理公费安装住宅电话506部、购置手机285部,收回折价款60.02万元。次年,在全县推行办公磁卡电话,换装办公磁卡电话118台,全年节约话费60万元。临武换装磁卡电话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中国纪检监察报》的推介。
1998年,全县党政机关执行礼金、礼品登记制度。县纪委、监察局坚持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清退、拒收、上交“红包”礼金和礼品工作,并作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一个重要标准。1996~1999年,全县副科以上干部通过自查,清退、拒收、上交“红包”礼金43.6万元。
    1999年起,实行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全县22个乡镇和86个县直机关副科级以上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向县委、县政府递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00年,禁赌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禁止干部职工参与赌博。2001年7月,加大对村级账务管理力度,推行村账乡管工作,避免发生村级财务人员的违纪错误。
    2003年,实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纪委负责人同下级主要负责人谈话、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四项”廉政监督制度。对全县982名在职的副科以上干部建立廉政档案,实行微机管理。2004年,对干部职工拖欠、借用公款和担保借款逾期不归还的问题进行清理,收回欠款34万元,追回不良贷款120万元。2005年,规范小汽车的购置、使用行为,严格控制配置标准,并对乡镇公务用车进行了清理和规范。
(三) 信访举报与案件查处
信访举报
    县纪委、监察局通过自办、联办、交办、转办、信访监督、谈话等形式,及时将群众的信访监督转化为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职责。
    1988~1992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127件,其中属于纪检监察业务范围内的419件,立案230件,结案220件。1995年,全县22个乡镇成立纪检监察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村设信访员,纪检监察信访网络逐步完善。次年,县纪委、监察局被中纪委、监察部授予“全国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98年,进一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信访网络建设,县、乡、村、组四级信访网络逐步形成。2003年元月,县纪委、监察局被省纪委、监察厅定为全省6个信访举报工作联系点之一。2005年,县纪委、监察局制定下发《关于建立纪检监察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意见》,创新信访举报工作机制,临武县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在全省6个信访联系点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一。
案件查处
    1988~1992年,县纪检监察机关针对县内经济犯罪、职务性腐败增多的情况,加大办案力度,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违纪违法案件108起,受党纪处分41人、政纪处分27人,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13人。
    1993年,纪检监察机关对“三机关一部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进行查处。1996年,查办案件推行“书记总揽,副书记分工负责带组,实行全委办案”目标管理责任制。1997年,查处临连(临武-连州)公路贪污受贿案,经省、市、县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立案查证,涉及贪污、受贿和非法所得金额60万元,犯罪嫌疑人原县交通局局长曹某、原县交通局局长助理邝某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1993~1997年,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361件,立案192件,结案192件;处分党员干部192人,其中科级干部30人,收缴违纪金额150万元,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000万元。
    1998~2005年,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546件,其中大要案件96件。处分党员干部466人,其中党纪处分304人,政纪处分239人。有104人开除党籍,46人开除公职,40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处分科级干部132人。
    四、统一战线建设
    (一)机构
    1988年,县内统一战线工作由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统战部)主管。内设办公室、干部政工组、经济联络组3个职能组室,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归口统战部管理。2002年,统战部部长由县委常委担任,统战工作地位得到提升。县级统战部门主要负责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委关于统一战线工作方针、政策;联系无党派、党外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界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代表人士,使之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开展以祖国统一为重点的涉外统战工作等。
    (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1988年,县内已有党外知识分子担任各级领导干部,全县有县处级党外干部2名,科局级20名,皆为副职。此后,县委统战部加强对党外干部的举荐工作。1990年,经举荐有1 人当选县人大副主任;1992年,有4 人当选县政协副主席,1993年,有1人任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政府、政协的班子中都有党外人士参加。
    1996年,县委实施培养选拔跨世纪党外干部工程,作出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担当重任的党外领导干部的决策,要求县委组织部、统战部全面掌握全县副科以上后备干部,用2~3年时间,按“一职两备”原则,重点培养35岁左右副处级党外后备干部6人以上。是年,有17党外知识分子分别聘为特约监察员、特约检察员、特约审计员、特约教育督导员。1997年,县委统战部向县委推荐的10名优秀党外知识分子,全部提拔使用。全县党外知识分子中有市人大代表2人、市政协委员1人、市工商联代表15人;县人大代表6人、县政协委员9人。1998年10月,全县公开选拔了9名党外担任乡镇长助理。1999年乡镇换届,党外知识分子选配数比往年大幅度增加,县党外干部安排工作受省委统战部通报表彰。2000年,全县有副科级以上党外干部77人,其中副处级5人。监察局、审计局、卫生局、教育局、物价局配备了党外副局长,占10个必配党外副职职能单位的60%。在全市开展的党外领导干部“树良好形象,建良好业绩”评比活动中,骆德彰等2人获“优秀党外领导干部”荣誉称号。
    2001年,开展对党外知识分子基本情况的调查和对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登记工作,全县有党外知识分子1280人。同年,3名党外干部提拔担任乡镇政府、人大一把手,实现县内党外领导干部任正职领导零的突破。2003年7月,全县公开选拔的8个科级领导干部职位中有5个明确要求安排党外知识分子。当年,有30名优秀党外知识分子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其中2名为正职。
    2004年7月,成立临武县党外人士联谊会,有会员118名,由党外副县长李希发任会长。为拓宽党外人士的视野,联谊会组织党外知识分子赴华东、云南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
    2005年,在全县开展评选“十佳党外干部”活动,对入选干部进行了表彰。当年,全县有在岗在职副科级以上党外干部122人,其中副处5人,科级117人,实职安排68人;配备党外领导干部的科局18个,政府10个必配职能单位有9个配齐党外干部;22个乡镇中,有党外乡镇长2人,政协联工委主任3人,副乡镇长19人。
(三)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
    1990年9月,在县第七届工商联代表大会上,新当选的工商联执委中有个体户代表1名。1995年,县人民政府颁布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加大招商力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6项优惠政策(税收、收费、场地、权益、服务优惠和奖励措施)。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增至9305户,从业人员19277人。是年,县工商联换届,新当选的19名执委中有非公有制经济代表12人,其中6人担任执委常委,占67%,有2人任副会长。
    1996年,按照“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开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进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引导其参与公益事业。当年,成立临武县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倡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帮助“老、少、边、穷”地区人们脱贫致富。工商联引进资金60万元,使三合乡和平选厂恢复生产,成为县内第一个光彩事业项目。1998年,县委统战部引进原中国铁道部水电八局东江分局干部李友国、蒋文英夫妇投资50万元,租赁武水镇三角坪300亩荒山创建“灵江种养场”。
    2003年,全县有6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分别担任市县人大、政协、工商联的代表或委员。2004年,县委统战部主持召开外商、民企代表座谈会。是年,深圳市园林建设工程公司经理、祥富霖园林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卫国积极投身县内光彩事业,创办郴州市恒丰林业公司临武分公司,安排就业656人,并带动当地510人走上林业开发道路。当年,实现销售额820万元,上缴财政及居民承包款共计120万元,创税80余万元。
     2005年 10月,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活动,有5名非公制经济人士获此称号。全县在市、县人大、政协、工商联担任代表或委员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共78人。
(四)对台工作
     1988~1991年,县对台工作办公室组织人员为中央台、海峡台、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对台对外宣传媒体供稿、刊登家信和寻人启事1089件,向台胞宣传家乡的巨大变化,表达家乡亲人对旅居台湾同胞的深切思念。1989年,县内旅台同胞回乡探亲达到高峰,有100 余人。1991年,旅台同胞刘子菁、骆昌辉、陈惠民、刘希祥、杜义章、吴祖章等人联络旅台同乡51人捐款40万台币,购置日本产尼桑12座面包车赠与县台办。金江镇罗家村台胞罗万仁先生捐款133万元,在本村兴建小学。1995年,确定骆昌辉、罗东海等30名台胞作重点联络对象,逢年过节邮寄贺卡表示节日问侯。1995~1996年,有8名旅台同胞回乡定居。楚江乡水库村台胞黄晋雄回乡定居时,带回他发明的“航海抗沉器”技术,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1996年,麦市乡台胞蒋规环捐人民币40万元为家乡建小学。1999年,骆昌辉、吴祖章等25名台胞捐款人民币1.96万元,资助县台办用于搜集整理临武旅台同胞撰写的诗文,并编印《武水情怀》小画册200套,由返乡台胞带入台湾,激发临武台胞思乡之情。2000年,在全县台胞台属中开展“写好一封信,邀请一个朋友,落实一个项目,引进一笔资金,办好一件实事”活动,宣传临武建设情况,推介投资环境及招商引资项目,吸引台商来临武投资兴业。2003年,台商黄文仁先生在县武水镇螺溪村创办“郴州有君婚纱时装饰品有限公司”。同年,为保障台胞台属的切身利益,县台办经多方查询和协调,为台属邝生金、付佑成、曹光六、谭冬贵等人向台湾申办退伍金继承案。2004年,台商黄宜民先生在县内兴办“新盛兴针织服饰有限公司”。2005年,在县电视台配合下,以临武山水风光、建设成就、特产、主要产业化企业、台胞捐建的公益事业、台资企业及招商项目为主要内容,制作《五岭明珠—临武》碟片100张,输送入台。同时,在华夏经纬网开设地方网页,加强网络宣传。是年,楚江乡台胞刘子菁投资10万元人民币给家乡修路;大冲乡唐世初先生与县台办联络,初步达成来临武创办肥料厂的意向。
五、干部管理
     1988年,全县推行干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科局级干部由县委统一调配,乡镇干部由县委组织部调配,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般干部由县劳动人事局调配,年轻干部实行换岗锻炼,离退休干部由中共临武县委老干部局管理。1990年7月,县人事局从县劳动人事局析出,列入政府机构序列,由县委、政府双重管理,归口县委组织部。内设办公室、计划调配股、奖惩任免股和工资福利股。同时成立临武县人才交流中心,为人事局二级事业单位。2003年,内设办公室、工资福利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股、公务员管理股。
(一)来源
    毕业分配  1988年,按照“面向基层、专业对口、优才优分、合理使用”的原则,高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计划、统招统分的政策。当年,全县接收分配高校毕业生39人,中专毕业生82人。1991年,接收分配高校毕业生33人,中专毕业生197人,主要充实到县直机关、团体、乡镇政府及教育、卫生等部门。1997年,国家推行新的就业制度,统招大、中专学生不再纳入国家统一分配计划。并轨过程中,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安排到一定范围内,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委培和定向毕业生按原签合同就业;计划内自费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当年,国家计划内统招分配的614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参加考试,择优录用国家干部597人,其中安排到乡镇的121人,安排在教育部门的318人,安排在县直机关的158人。此后,毕业生安置全面实行自主择业。
    吸收录用  1988~1991年,采取公开考试的办法,共在农村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乡镇聘用干部69人,分别安排在乡镇机关和乡镇的经营管理、财政、国土、林业、文化、计生等站所。1993年,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从城镇待业的“五大(自考、电大、夜大、职大、函大)毕业生”、乡镇招聘干部、民办教师、以工代干、以工代警、优秀工人、乡镇企业家、村干部等人员中考录国家干部50人。1993~2002年,全县从社会吸收录用国家干部1221人。2003年,面向全市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3人。2004年,经公开考试,选调乡镇计生专干12名;公开选拔2名本科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2005年,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14人,公开选拔8名本科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
    军转安置  1988~1995年,按国家有关军转干部安置政策,全县接收安置军转干部24人,随军家属7人,分别安置在县直机关、公安、林业、银行等部门。1996~2003年,安置13名军转干部和4名随军家属到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二)结构
    1988年,全县有国家干部3569人(含学校公办教师及高校毕业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下同)。随着国家计划分配的大中专生的不断增加,民办教师转公和农村干部转干,干部队伍不断扩大,1996年达到4396人,比1988年增加23.2%。1997~2005年,由于中小学进入生源高峰期,教师需求量大增,干部数量增幅较大,年均增加数额均在200人以上。2002年起,干部录用受到编制控制,年增加额度在50人左右。当年,全县有国家干部5560人,比1988年增加55.8%。干部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力量,优化了干部结构,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单位超编的弊端,造成干部的大量“富余”。
    在性别结构上,妇女干部比例增加较快。1988年,全县有女性干部589人,1996年增至1267人,2005年增至1936人;所占比例1988年为16.5%,1996年增至28.8%,2005年增至34.8%。
    在文化结构上,随着大中专生的计划分配、干部学历进修和在招考国家公务员中对文化程度作出的特别规定,干部整体文化水平不断提高。1988年,有专科以上(含专科)文化程度的干部1621人,1996年增至2134人,2005年增至3516人;所占比例1988年为45.4%,1996年增至48.5%,2005年增至63.2%。
    在年龄结构上,1988年,30岁以下干部有1135人,1996年增至1718人,2005年只有1992人;在全县干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1.8%、39.1%和34.9%。31~45岁干部1267人,1996年增至1504人,2005年增至2390人;在全县干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5.5%、34.2%和41.9%。46岁以上干部1167人,1996年为1174人,2005年1319人;在全县干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2.7%、26.7%和23.2%。
    在干部队伍分布情况上,事业单位干部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行政单位、企业单位则越来越低。主要原因是期间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了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部分原属行政性质的机构或单位转变为事业单位。1988年,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干部人数分别为1181、2063、32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3.1%、57.8%和9.1%;1996年,人数分别为1382、2720、294人,所占比例为31.4%、61.9%和6.7%;2005年,干部人数分别为1444、3959、29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5.3%、69.5%和5.2%。

(三)考核奖惩
    1988~1993年,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年年终进行自我总结,由所在单位鉴定其优缺点,再评选出先进工作者。全县共评选出先进工作者1880人,记功人员26人。
    1994年,县委制定《关于领导干部不胜任现职的标准及处置办法》,对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实行诫勉,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调离岗位、分流、待岗、离职学习、降职、免职等不同形式进行安排或处理。同年起,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和注重实绩”的原则,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专家领导考核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法,按宣传发动、个人述职、群众评议(含专家考核)、考评小组综合划等、领导审定和结论见面的程序,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其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年终考核,评定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个等级。对优秀等次的,视其工作业绩,分别给予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奖励,并作为晋升工资,提拔职务的重要依据。
    1998年 10月,县烟草办主任雷统友被评为郴州市“人民满意公仆”。同年,县委出台《干部任期制度》和《干部奖惩升降制度》,全面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干部管理机制。21个乡镇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分流110人,待岗9人,其中科级干部3人。年度考核按分类管理原则进行,副科以上干部由县委组织部负责考核,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人事局负责考核。1999年,考核等次由原来的三个等次,增加了一个基本称职等次,将财政、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几个“一票否决”纳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2000年,对在职干部试行年度综合考评末位淘汰制,对专业性较强的部门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聘期一般为3~5年。
     2005年,按照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管理的若干规定”,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建立规范的年度综合考核评比制度,对干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不定等次。考核程序为述职(个人总结)、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综合分析、评定等次、情况反馈。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选拔、聘任的重要依据。当年,全县考核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013人,评为优秀的1128人,称职的6754人,基本称职的22人,不称职的12人,不定等次的70人,未参加考核的27人。
(四)任免
    1988年,县内国家工作人员的任免,除县处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由地(市)委直接任免外,科级干部由县委提名、按干管权限和审批程序任免。县直机关单位的人事(政工)股长由单位提名,县人事局任命。干部选任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注重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发展生产力的实绩,干部考察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全年考察干部155人,其中乡镇78人,厂矿场所28人,县直机关49人;提拔干部26人,调整乡镇班子10个。基层领导班子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1993年,县委出台选拔任用干部程序的若干规定,干部选任实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集体审批程序,执行严格标准不变通、严格程序不走样和严肃纪律不放松的“三严”制度。全年考察拟提干部228名,调整交流干部95人,社会反映良好。
    1996年,按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范围界定,属县政府组成单位的科局级领导,正职由县人大常委会任免,副职由县委提名,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
    1997年,县委制定《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和《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监督制度》,聘请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干部监管员43名,干部选拔任用全方位监督机制逐步形成。干部选任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和身份界限,实行“内举、外调、回请”,从应届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业骨干和农村优秀党员中公开选任基层干部,为优秀年轻人才提供献身基层,发挥才干的机会。全年选任干部17人,改任非领导职务7人,降职2人,免职4人。
    2001年,干部选任考察实行预告、公示制,重要岗位领导和公选入围干部的任用考察,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预告,一般岗位的干部和班子的考察,以文件、会议和公示等形式在单位内部预告,干部考察任用的透明度增强。同年,县委相继印发《临武县干部考察责任制》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诫勉制度》,干部选任考察实行“谁推荐、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及民意测评、部门联审制。至2002年,县委组织部与执纪执法部门召开联系会议10次,收集反映干部问题的书面意见36条,取消3名干部的任职资格。对有严重问题,民意测评未达到60%以上称职票和年度综合考核为重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及直接责任人进行诫勉,诫勉期内不提拔、不调动、不评先、不评优。干部选任考察主体行为规范,考察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提高。
    2003~2005年,干部选拔任用引入竞争机制,党政机关凡有中层干部空缺、轮换、变动,原则上都实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有22个乡镇和77个县直机关单位相继实行竞争上岗。3年间,全县共提拔干部319名,有1197人参加竞争上岗。县检察院在全员竞聘中,有5名工作平平的中层干部被淘汰,被调整为一般干部。全县调整分流干部287人,18名年轻干部被选拔充实到正科级领导岗位,公开选拔22名25岁以下的优秀干部为乡镇后备干部。“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进一步规范。
(五)调动
    在干部调动中,坚持在编制内按计划调配的原则,一般要求为行政调行政,事业调事业,对跨行业调动严加控制。干部调动必须由县人事局拿出方案报大编委研究后方能进行。1993年,全县共调动干部124人,其中:因工作需要调动81人,照顾夫妻两地分居调动20人,照顾家庭困难调动7人,从县直机关选调了16名干部充实到基层税务部门,加强了税收征管力量。2003年,香花岭锡矿破产改制,县有关部门成建制接收92人。1994~2004年,全县共调动干部877人,其中:县内调动654人,跨县调动223人。2005年,全县干部调配58人,其中县内交流38人,调出县外18人,县外调入2人。对由企、事业单位调行政机关的人员仍实行严格控制。
(六)培训
     1988年,以县、乡党校为阵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干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专业技术培训。全年培训干部5010人。选派省党校及有关学校轮训县级后备干部22人。1988~1990年,县鼓励干部采取脱产集中学习、分散自学、函授、面授及电大学习等形式参加学习,更新知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共有328人进行学历进修,其中本科19人,大专161人,中专95人。全县干部的文化知识结构有所改善。
     1991年,举办大中专毕业生入门转正培训班四期,共203人,公务员行为规范培训1174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是公务员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纲要、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1992年,开展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事干部岗位培训,参训142人。
    1992年,县委党校加挂“临武县行政学校”牌子,承担公务员和行政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1993年,实行“入门必学、年度进修、定期培训”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的时限、内容、调训对象制度化,变弹性培训为硬性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全年举办干部培训班9期,参训1847人,建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300人。
    1995年,建立《干部集中学习制度》、《干部轮训制度》和《督读、督查制度》,规定在职副科以上干部必须参加县以上党校学习培训2个月以上。干部学习培训的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干部培训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1995~1996年,县乡党校举办干部学习培训班142期,培训党员、干部3640人次。1998年起,举办国家工作人员计算机初、中级知识普及培训,全县干部普遍接受培训。全县科级干部的知识结构逐步优化,本科占6.7%,专科占17.2%,中专占67.8%,初中占8.3%。
    2003年,县委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下发文件,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整体规划,县、乡党校对农村干部实行免费培训,98%的村干部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2005年,为解决村干部文化偏低,年老断层的问题,县委制定《关于选送优秀党员干部参加函授大专班学习实施方案》,全县公开挑选108名40岁以下的优秀农村干部到县党校进行2年制函授学习,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和经济管理知识,所需学费分级负担,每人每年由县、乡财政分别负担200元、300元,后盾联系单位500元,县管党费中拨款200元,学员个人承担200元。“县校合作,政府买单”的干部培训方式为省内首创。在充分发挥县党校主体培训优势的同时,临武县委主动与湘潭大学成教学院结对,达成干部学历教育协议。全年选送20名年轻干部到该院深造,脱产学习经济管理知识,为县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七)老干工作
    1988年,县委老干局担负全县离休干部和副处以上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1997年,管理和服务对象扩大到全县离休干部和正科级以上退休干部。
    1988年,建立老干部学习日制度,定期(每月11日)组织老干部学习时事政治,阅读上级文件。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接待老干部制度,定期(每年3次)由县主要领导向老干部通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组织老干部参观县内工农业生产重点项目。对拖欠老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问题进行专项清理并落实到位。为加强老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确保老干部身心健康,从当年起免费为正科以上(含正科)老干部订阅时事政治刊物和《老年人》杂志各1份,免费进行健康体检。同年,《老年笔会》成立,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1993年,35位特困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转为县财政发放;年内,易地安置离休干部6人,解决易地安置经费7万元。
    2000年,县老年大学成立,开设保健、音舞、诗词、书画、法律、英语、电脑等专业课程,对老年人实行免费就读。
    2003年,县委就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等保障机制出台有关文件,确保老干部离休费、护理费和离休干部无固定收入的配偶、遗孀生活补助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各种非统筹补贴与在职干部职工一样发放到位。18年间,共落实拖欠老干部“两费”23万元;各级领导,节日走访慰问老干部2451次,发放慰问金541万元。
六、其它党务
    (一)政策研究
    1988年10月,成立中共临武县委政策研究室,属科局级机构,归口县委办管理。主要负责县委、县委办公室部分文件、文稿和县委领导讲话稿及交办的其他文稿的起草、修改;围绕县委总体工作部署、党的中心工作和领导交办的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预案和建议,当好领导参谋,为领导决策服务。1991年,县委政研室升格为县委6个部办委机构。县委政研室主任的任命须经中共郴州地委组织部批准。1995年,县委政研室列为县委办内设职能机构。
    1988~1991年,县委政研室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狠抓农业开发”的指导思想,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材料46篇,其中10篇被省级刊物采用,16篇被地级刊物采用。1991年,郴州地区在临武召开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2次,临武县荣获省委颁发的农业综合开发特等奖,县委政研室获得了郴州地委调研工作先进单位奖。1992~1994年,按照县委、县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原则,县委政研室撰写专题调研材料28篇,其中《加快临武经济建设发展》、《建设“三好两强”的县级领导班子》等15篇材料被省、市刊物采用并推广。1997年,县委政研室共撰写各种类型调查报告、综合材料38篇,有26篇被省、市刊物采用,其中《经济大发展,思想仍贫穷》在《中国农民报》头版刊登,并被有关省、市报刊转载;《注重调查研究,为特困企业排忧解难》的材料,被定为全省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典型材料;县级领导实施《一二三四五六工程》的调研材料得到省委政研室的重视,并被《湖南通讯》刊用。
    2005年,县委政研室承担并完成文字材料150万字,其中撰写领导讲话、署名文章、综合材料、调研报告等文稿126篇,上报综合材料72篇,分别被《中国城市经济》、《湖南日报》、省委《内参》、《湖南工作》、《决策天地》、《城市经济论坛》、《郴州日报》、《市委通报》、《郴州通讯》、《情况交流》等中央、省、市刊物采用,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向省委办公厅、市委办上报信息750篇,分别被采用90篇、100篇。
(二)督查
    1989年10月,县委办设立督查室。主要负责督促检查上级和本级党委的重要工作部署及重要文件、重要会议决议和决定的贯彻落实。1990年10月,更名为县委督查室,对内归口县委办管理。2005年7月,县委督查室升格为正科级机构,仍归口县委办管理。
    1990年11月,郴州地区督查工作现场会在临武县召开。1991年12月6日,在全省督查工作会议上,临武县作了《领导督查、督查领导的实践与启示》的典型发言。经整理后被收录在全国发行的《县级督查工作探讨》一书。
    1993年,县委督查室按照上级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对农民负担过重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进行督查。当年,全县人均负担15.9元,占上年人平纯收入的3.12%,低于国务院规定的5%的幅度。
1995~199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整顿矿业秩序,维护矿业资源国家所有的决定》,组织力量对全县265个乱采乱挖、无证开采的小煤窑,进行全面督查和整顿,共关闭187个非法开采小煤窑。
    1997年,就教育、国土、计生、煤炭、民政、保险、防疫等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的突出问题进行督查。县委、县政府及时下发了《关于暂行停止乡镇国土清理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县委督查室重点对全县231所中小学收费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项督查,清理出擅自提高学费和搭车费共计37.4497万元,有关学校将不合理收费全部退还给了学生。
    2003年,县委督查室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目标牵头组建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重点项目建设、干部作风建设等6个常年督查组,先后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防汛抗灾、创卫、防治“非典”、“五个一”工程、减轻农民负担、退耕还林等专项工作督查15次,对事关全县大局的重点难点工作进行常年督查,有效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及各项工作的落实。是年,通过党委专线在国家、省、市发表典型经验文章8篇。其中被中央《内部动态参考》采用1篇,省委《湖南督查》采用1篇,实现近8年零的突破。文稿质量和被上级刊物采用率均创历史新高。
    2004年,县委、县政府聘请了6名副处以上离退休老干部为特邀督办员,并在全县22个乡镇和50个重点机关单位确定一名副职兼抓督查工作。年内,县委督查室联合县纪委、组织部、重点项目办分组对全县18个重点项目工程进度、领导到位、施工单位的人员、资金、设备到位等情况进行反复跟踪督查,每周通报一次督查结果,促进了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工程进度。
    2005年,县委督查室围绕县委“保三争一”(在全市综合排名保持三等奖,争取一等奖)目标,开展决策督查15次,专项查办33次,督查调研8次,落实领导批办件45件,交办落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13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中心城区社会治安、“4050”(40岁、50岁)弱势群体就业、环境污染、饮用水污染、重点项目建设阻工扰工等10大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党群关系。
(三)机要保密
    1988年,县委机要室主要负责协调、管理全县密码工作;编译、传输、办理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和县直机关单位之间的密码电报;负责保密制度的宣传和执行。1990年,临武县委机要室更名为临武县委保密局。 1991年3月,分设为机要局、保密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5年6月,并入县委办。
    1988年,县委机要室会同公安局、文化局等执法部门对全县21家废旧物资回收点进行检查,及时查收了17份涉密文件,并对废旧物资回收从业人员进行保密教育。之后,与各废旧物资回收点每年签订责任状,要求对回收废旧物资过程中发现的涉及到国家秘密的物资、文件等,及时向机要保密局报告。
    1989年,全县开展大规模的保密宣传教育活动。出动宣传车到各乡镇巡回宣传,对重点单位上门宣传,同时在党校培训课程中开设保密课,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对保密工作的自觉性。
1991年,对在城的14家打字社进行检查,纠正打印机型号不符合规定、涉密单位文件无定点打印等行为,收缴违禁设备,并与各打字社签订保密责任状。1996年,全县22个乡镇配备了传真机,实现了县乡通信畅通。1998年,对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设备情况进行造册登记,对没有通过保密检查的打印机、复印机进行回收处理。
    2003年,对全县所有机关单位的涉密计算机网络及保密介质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用涉密计算机上网,随意在上网计算机上使用涉密介质的单位责令整改,要求所有涉密部门都有涉密设备管理规定并能按规定管理涉密设备。
    2000~2005年,《保密法》纳入“四五”普法内容。同时,与县教育局联系,编制中学生《保密常识》课本,对全县19所中学的中学生计3万余人进行《保密常识》教育,使广大中学生从小树立保密意识和保密法制观念。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全民保密知识宣传活动。
1988~2005年,县机要保密局共接收、报送电报19000余份,未出现差漏及电报传送不及时的问题。
(四)编制
    1988年,县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县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归口县委组织部管理。1990年,更名为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县委、县政府直属机构,负责日常工作。1992年,更名为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同时,成立临武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办公室(副科级事业单位),负责全县各事业单位的登记和综合管理工作,归口县委编办管理。2002年,县委编办内设综合组、机构编制审核组(2004年更名为机构编制审核监督组)。
    1988年,机构编制坚持“一支笔”审批原则,实行 “冻结式”管理,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超编进人。组织人事部门调动干部,以编制为龙头,不论是一般的人事安排,还是公开选拔聘用干部,都先与县编办衔接;领导班子调整、组织部门任命干部,均以机构改革“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方案核定的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及其岗位结构为依据,原超配的领导职数逐步得到调整。财政部门以县委、县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下发的机构设置(或撤销、或变更)文件为依据,对机关事业单位开设(或撤销、或变更)财政账户和工资统发账户。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加强联系和协调,通过人员编制经常性审核和编制人员异动审核,对各单位机构编制进行检查和监督。
    1995年,按照“专业部门实体化、党政管理综合化、群团组织群众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路,县内实行机构改革。党政机构由46个精简到31个,其中撤并12个,转为经济实体4个,由行政改为事业单位的3个,作为议事协调机构设置的常设办事机构1个。党政机构精简幅度为35%,精简人员98人。次年,对乡镇实行精简放权、强化服务为内容的改革,并对县直机关和各乡镇进行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工作。
    1997年底,首次对事业单位进行登记,登记核准法人事业单位175个,非法人事业单位439个(含村小学149个)。
    2001年8月,县内进行新一轮机构改革。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优化组织结构和干部队伍结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权力,促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把政府职能转向服务与协调。合理调整县委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人民团体的职责分工;解决部门之间、部门内设机构之间存在的职能交叉、重复管理的问题,实行精简放权。县委工作机构设6个,县政府工作部门设22个。县直机关及群团组织的工作人员由788人精简至630人,精简20%,其中县直行政机关领导职数由197人精简至150人,精简24%。乡镇统一设置党政人大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3个综合性办事机构,内设机构进一步规范。全县乡镇除中小学校和卫生院外的各类机构由331个精简到269个,精简31.8%。乡镇各机关行政事业编制由1256人精简到1011名,精简19.5%。对县直机关单位和乡镇重新进行“三定”工作,基本解决各部门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机构重叠等问题,机构设置进一步趋于规范。
    2004年,启动县级政府机构改革,2005年完成。按照“统一、精简、效能”和“责权一致”的原则,围绕转变职能,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将管理分散、职能交叉的机构进行整合,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管理职能,组建县商务局;整合有关工业企业、工业经济管理的职能,组建县经济局;强化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县安全生产监督局改为政府工作部门。县政府工作部门仍为22个。按“人随事走”的原则,不进行人员的分流。
    2004~2005年,县委编办会同县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对吃“空饷”问题进行清理,查出吃“空饷”人员86人次,全部得到纠正。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对乡镇及县直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查出违反规定的行为24起,均得到纠正。同期,建立法人代表离任审计制度,进行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提高事业单位法人的独立意识,解决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间的“附庸关系”。至2005年,事业单位非法人全部登记为法人,全县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共计328个。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