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临武县志第八篇商饮服务第三章经营活动第一节商品购销

临武县志第八篇商饮服务第三章经营活动第一节商品购销

关键词:商品购销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临武信息港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linwu114.com
  • 感谢 slluoju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7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一、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一)化肥、农药、农膜
        1988年,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进货渠道主要是国家分配供应和县内计划收购。为减轻农民负担,全县实行统一零售价,县生资公司将化肥、农药、农膜直接送到各基层供应点,方便群众购买。1989年,根据上级对化肥、农药、农膜所实行的专营政策,全县开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整治活动,查处和取缔了39个单位及个人的非法经营行为。1990年,县氮肥厂技术改造后,碳铵生产能力大大提高,除按月完成计划外,超计划部分在县内实行自销,周边县的氮肥厂也对临武进行倾销,出现了供销社、生产厂家、个体户等多头经营的混乱局面,农资专营受到冲击。是年,县供销系统碳铵销售5122吨,磷肥销售5399吨,比1988年分别下降64.5%和26.5%。针对这种局面,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资专营,严厉打击其他单位和个人从事农资商品经营的行为。同时,成立农资稽查队,加大稽查力度,农资经营市场秩序稍有好转,但受利益的驱动,多头经营农资的混乱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扭转。
        1992年,农资市场放开,个体工商户积极挤占农资市场,供销系统农资市场份额大大减少。1993年,供销系统在各乡镇设立农资经营部,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一条鞭经营,县生资公司直接将农业生产资料送到各经营部,按指定价格进行销售。全年销售化肥11061吨。
        1994年,改革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县内农资经营坚持“一主二辅”(以供销社为主,农业植保站、土肥站、农技站和农资生产企业自销为辅)的原则,禁止其他单位和个人经营农资业务。县供销社对麦市、万水2个基层社实行自主经营,其他基层供销社(经营部)仍然实行一条鞭经营,农资专营情况有所好转。全年实现农资销售额1116万元,比1993年增加50%,其中销售各种化肥14156吨,比1993年增加30%。此后5年,“二辅”农资销售价格灵活,供销系统农资销售逐年下降。1999年,仅销售各种化肥7240吨,销售额597万元,比1994年分别下降48.9%和46.5%。
        2000年,国务院对化肥流通体制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取消国产化肥统配计划,放开化肥零售渠道和零售价格,农资市场全面放开。供销社农资购销门市部承包给个人经营。2002年,供销系统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次年,生资公司完成改制工作。此后,供销系统退出了农资经营市场。农资经营主要由个体农资经营户和农业局下属的农技推广中心经营。

(二)农机农具
        1988年,县内农业机械主要由县农机公司经营,小型农机农具多由基层供销社供应,县农机一厂、二厂生产的打稻机等农用机械则由其自设的门市部销售。县农机销售主要品种有抽水机、碾米机、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等农机及农用柴油。1993年,农机市场放开,国家对农机具及配件经营免征营业税,经营农机农具的个体户增多,部分基层农机站也设立农机配件销售门市部,农机公司的经营受到冲击。当年,全县实现农机销售额300万元,其中农机公司100万元,仅占33.3%。1997年,农用柴油指标取消,农机公司销售额大幅下降,仅为59.9万元。1998年,县内采矿业发展,柴油机、排灌动力和农用水泵销售增加。2001年,全县有农机配件供应点22个,实现销售额1301万元,其中个体1200万元。2005年,县内销售农用拖拉机7台,联合收割机5台,耕田机64台,各类排灌设备600台,农运机械162台。
(三)种子种苗
        1988年,县内杂交水稻种子由县种子公司负责组织生产和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允许经营。杂交水稻种子采用省提纯、地区繁殖、县制种的生产模式。当年,县内制种不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大部分需从外地调入,全年销售水稻种子35.4万公斤。1990年,为缓解种子供求矛盾,扩大县内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稻种产量增加。全年共有制种面积202公顷,产种46.3万公斤,销售31.5万公斤。因盲目扩大制种面积,到次年,县内杂交水稻种子大量积压。1992年,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实行技术推广和物资供应相结合,部分农技站开始从外地调进杂交包谷供应农户。此后,水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水稻种子销售也有所下降。1995年,县内推广杂交包谷种植,种子销售量增加。1998年,县内将玉米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工作来抓,种植面积4000公顷,种子销售1.5万公斤。此后几年,玉米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有条件的个体户组织已分级、包装的杂交水稻种子在县内销售。2005年,县种子公司销售杂交稻种13.5万公斤、玉米种子1.26万公斤,县农业局调售杂交玉米种子0.4万公斤。
县内蔬菜种子大部分自产自销,少部分新品种由个体户及县蔬菜办从外地调入,上市销售或定向供应。水果苗木则多由农业及相关部门组织购销。

二、工业生产资料购销
        1988年,工业生产资料实行计划供应和市场调节的双轨制,计划分配物资有钢材968吨、汽车2辆、水泥1000吨、炸药450吨和轴承、电动机、电线等,由县物资局下属的金属材料、建材、机电化工公司经营。当年,实现购进总额924万元,销售974万元;钢材、水泥、炸药分别购进1382、865、2986吨,销售1333、860、2617吨。1991年,全县计划物资减少,仅有钢材384吨,炸药680吨。次年,计划供应的只有民爆器材,其他工业生产资料自主经营。1993年,钢材价格上扬,货源紧张,钢材市场活跃。物资部门加强与厂商联系,积极组织货源供应市场,个体户亦通过各种渠道进购,开展钢材经营业务。当年,物资系统实现购进1650万元,销售1662万元。
        1995年,工业生产资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县城内出现几十家经营钢材、水泥、工业电器的商店,部分厂家也在县内设门市部自销。为求得生存,物资部门拓宽经营领域,开展石油经营业务,销售汽油1103吨。随着县内有色金属开采业的发展,1999年,炸药销售突破千吨。次年,炸药销售达到2108吨。2001年,县内工业生产资料主体市场逐渐被个体户和生产厂家占领,物资系统基本放弃除民爆器材以外的工业生产资料经营活动。同年6月,临武五环汽车销售公司成立,成为中国一汽集团贸易公司在湘南地区的代理经销商。2002年9月,临武怡海汽车销售公司成立。至2003年8月,五环、怡海2个汽车销售公司销售汽车360辆,销售额为4982万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私家车需求增大,县内汽车销售品种增多,数量增加。

三、生活资料购销
(一)日用百货
           1988年,国内出现抢购风潮,县内部分日用品货源紧张,价格上涨,形成抢购风。除主营单位百货公司销售外,商业系统所属的纺织品公司、五交化公司和各基层供销社也从各生产厂家和省内外批发站组织货源在县内销售。当年,销售火柴2700件、肥皂22100箱、洗衣粉163吨、手表1.7千只、缝纫机1632台、日用瓷器156.2万件、皮鞋2.05万双、胶鞋12万双。次年,抢购风潮回落,县内除胶鞋销售略有上升,其他主要商品销售大幅下降。火柴、肥皂、洗衣粉、手表、缝纫机、日用瓷器、皮鞋分别比1988年下降11.9%、55.7%、78.5%、69.9%、56.2%、68.6%、22.4%。 此后几年中,一方面因县内日用消费品市场疲软,一方面因个体经营户增多,国合商业企业除缝纫机、皮鞋、胶鞋销售有所回升外,其他商品销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90年代中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手机、BP机取代手表,火柴、铝锅等商品也被打火机、高压锅等新产品替代,销量下降;日用化装品、文化用品、儿童玩具及皮鞋销售则呈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商品网多以个体私营形式开展,日用百货货源充足,归类成行,多形成专业销售。县城解放路聚集20多家名牌皮鞋(运动鞋)的专卖店和日用化装品商店,产品质量好,服务质量高,生意十分红火;百货公司商业一条街形成了以日用百货为主的小商品市场,品种繁多,价格适中,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与此同时,随着商业网点的大增,农村日用百货的销售活动遍及县内各个角落,村村都有日用小百货供应。 
(二)纺织针织品
         1988年,针织、纺织品主要由县纺织品公司经营,以布匹销售为主,成衣销量较少。全年销售棉布45.2万千米、棉花化纤混纺布30.5万米、化纤布13.2万米、针织内衣裤19.1万件、服装6万件、毛线2.2万公斤。次年,针织纺织品市场降温,销售下降。棉布、棉花化纤混纺布、化纤布、针织内衣裤、服装、毛线分别比1988年下降29.2%、34.3%、39.4%、21.5%、10.2%和70%。进入90年代,布匹销售明显下降,成衣市场升温,浙江温州等地多家商户从广东、浙江等地组织货源,在县内租店销售。1990年,服装销量75800件,比1988年增加26.7%。1992年,服装销量11.95万件,比1988年增加98.3%;棉布、棉花化纤混纺布分别销售7.3万米和11.2万米,比1988年下降83.8%和63.3%。90年代中期,布匹商纷纷转向经营中低档服装,并在县城服装成行经营,部分农村集贸市场也出现了专业服装店,大批流动服装经营者在墟日摆摊销售适应农民需求的低档服装,成为农村服装的主要来源渠道。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观念变化,中高档服装逐渐旺销,国内外品牌服饰的专卖店逐渐增多。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居环境讲究舒适美观,床上用品渐成消费热点。传统的床单、棉被、棉蚊帐等商品销量下降,床上用品套件、羽绒被、蚕丝被等中高档床上用品旺销,到2005年,县城共有数十家床上用品专卖店,销售各种知名品牌床上用品。
(三)五金交电化工
           1988年,在商品抢购风潮的影响下,县内五交化市场十分繁荣,购销两旺。元钉、铁丝等商品实行配售,自行车、彩电、电冰箱等商品供应紧张。当年,全县销售自行车2613辆,电风扇3033台,洗衣机555台,电冰箱84台,电视机2920台,录音机2309台。次年,鸿运扇畅销,电风扇销量比1988年增加521台,增加17.2%;其他交电家电商品销售下降,自行车、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录音机分别比1988年下降46%、58.2%、22.6%、59.9%和68.3%。
        90年代,县内采掘业和汽车修理业发展较快,五金工具类商品销售转旺,经营五金商品的个体户增加,县城及矿业、汽车修理业较集中的乡镇都开有五金经营部,五金商品品种齐全。供排水公司垄断自来水安装市场,商业系统水暖器材销量减少。家具大多从家具专业市场购买,土木工具销售下降。与此同时,自行车消费群体发生变化,销量下降;摩托车成为年轻人新的代步工具,销量增加。交电市场普通灯泡向节能灯方向发展,各种装饰灯具成为人们房屋装饰的必需品;电工器材中的拉线开关、灯头等传统产品销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多功能组合式开关、插座等。期间,家电市场大多与五金交电一起经营,电视机、电冰箱、双缸洗衣机、VCD蝶机、消毒柜等商品销售有所回升。
      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县内五交化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房地产的开发,带动了建筑五金销售市场和以油漆销售为主的化工销售市场。家电市场持续旺销,部分厂家指定专业代理商,在县内开店售货,全县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家电商场有2家。液晶电视、全自动洗衣机、高档组合音响、空调、电热水器销量较大,微波炉、电磁炉、饮水机等小家电商品更受消费者喜爱。2003年,全县销售彩电3000多台、冰箱800多台,洗衣机700多台,空调500台。2005年,全县五交化市场仍然活跃,保持强劲的销售势头。
(四)糖酒副食品
        1988年,食糖属国家计划商品,按计划供应,其他商品主要从省内外生产厂家和二级批发企业购入。全县销售酒类1599吨,糖果糕点378吨,食糖554吨。次年,食糖销售增加到977吨,比1988年增加76.4%;酒类、糖果糕点销售下降明显,分别为930、363吨,比1988年下降41.8%、3.9%。1990年,糖酒副食品市场全面低迷,主要商品销售下降,食糖、酒类及糖果糕点分别下降到337、428、202吨,比1988年下降39.2%、73.2%和46.6%。1991年,全县酒类及糖果糕点市场略有好转,但食糖销售大幅度下降。同年,食糖归口管理,并实行许可证制度,县糖酒副食品公司计划内从市级公司调入的食糖,价格过高,造成大量积压,资金受困,经营受阻,批发业务无法开展。与此同时,部分个体工商户联手,开始从事副食品的批发业务。1993年,糖酒副食品公司实行国有民营,其副食品零售店大多转向,经营其他业务,糖酒副食品经营市场基本由个体经营户占据。县城内规模较大的糖酒副食品批发部共有十几家,分别代理国国内名牌酒类和副食品的销售业务,价格灵活,生意红火。糖酒副食品零售店遍布城乡。
进入21世纪后,副食品消费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中高档商品份额增多。县城酒类消费品牌主要有“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系列白洒和“青岛”“珠江”“金威”等系列啤酒,农村仍以自制米酒为主;饮料销售以牛奶制品、碳酸饮料为主。
(五)农副产品 
        1988年,县内农副产品除粮食主要由国家定购外,其他大多由社会收购。当年收购生猪2.02万头、蛋160吨、水产品331吨,家禽22万只,销售生猪2.02万头、蛋160吨、水产品348吨、家禽22万只。农民生产的蔬菜、水果随行就市,按质论价。此后几年,因农村就业门路增加,生猪、蛋、水产品、家禽等主要农副产品产销量有所下降。
        90年代中期,县内实施“菜篮子”工程,加大了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的开发力度,蔬菜种植面积扩大,上市品种增加,开始出现蔬菜的跨境批量购销。此后,县内大面积推广香芋生产,并建立专门营销队伍,在全国各地农贸市场批发销售。1997年起,县城实行牲畜定点屠宰,每年从县内外购进生猪万余头、牛上千头在县城销售。羊肉、狗肉等亦设有专门销售摊点。
        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讲求质量、品位,海鲜、特种养殖肉产品进入临武销售市场,成为人民热衷的食品,但仍以猪肉、牛肉、家禽和鱼为主。与此同时,水果供应常年不断,地产水果按季销售,淡季所销皆为外地调入品种。2005年,县内农副产品市场货源充足,销售旺盛。

四、特殊商品购销
(一)粮油购销
    粮油购进  1988年,全县继续实行粮食合同收购。为调动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的积极性,国家实行粮食收购与供应平价化肥、柴油,发放预购定金相挂钩的“三挂钩”政策。鉴于1987年在实行的粮食购销、调拨议转平差价款包干政策的过程中,县内未完成收购任务,以致由从政贴钱买议价粮抵交任务的教训,县政府组织56个科局级单位298人,分片包干,突击投入粮食收购工作。当年,全县收购粮食985万公斤,食油2.9吨。
        1990年,国务院将粮食合同定购改为国家定购,并将稻谷、玉米、大豆列为定购品种。当年,入库粮食1059万公斤。1991年,粮食系统开展“质量、品质、效益年”活动,全力以赴抓粮食收购,入库定购粮1123万公斤,为1985年以后入库进度最快、质量最好、花费最少的一年。
         1993年,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后,对粮食收购实行经济合同办法和保护价格制度,并改进挂钩兑现办法。为防止谷贱伤农,对粮食生产者在国有粮食部门经济合同收购基数内交售的粮食和国家专项储备粮,实行保护价收购。在市场粮食价低于保护价格时,由国有粮食部门按保护价收购。原定购粮挂钩平价化肥和柴油的供应,由供应物资改为找补等量物资的平议差价款,作为价外加价在收购时直接兑现给粮农。是年,全县收购粮食760万公斤。
        1994年,县粮食收购恢复国家定购政策。全县收购粮食1025万公斤,比1993年的760万公斤增加35%。1995年,国家定购粮收购实行粮肥挂钩,定购粮挂钩化肥实行一次发票、分两批供应,按每50公斤定购粮供应标肥5公斤(尿素折半)的标准执行。是年收购粮食1060万公斤。
1997年,粮食敞开供应。1998年,为深化粮食体制改革,搞活县内粮食经营,县政府规定个体私营粮商、国有粮食部门以外的单位不准直接到农村收购粮食,只能在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采购;凡经营粮食批发业务的都必须由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再由工商行政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否则进行查处。是年,查处违法收购案65起,没收粮食6.8万公斤,罚没10万元。全县粮食收购有所回升,比1997年增加16%。
        2002年,由于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双季改单季,商品粮减少,农业税征钱不征实,粮食收购量急剧下降。2003年,全县仅收购粮食450万公斤。2004年8月,成立县粮油购销公司,承担粮油购销任务。是年粮食收购593万公斤。2005年,全县收购粮食1015万公斤。
        粮油销售  1988年,粮食销售主要是按计划指标供应城镇非农业人口口粮。1992年,郴州地区率先进行粮食价格和购销改革,打破了40多年来封闭式体制,把粮食推向市场。当年3月1日,城镇居民口粮供应价格上调。7月31日以后,各粮站、粮店可根据粮食市场价格,随行就市。居民的购粮证由本人保管、粮食关系管理办法不变。对外地迁入的人员和新增的“农转非”人员,必须办理落户供粮手续。从1992年4月1日起,居民凭证、凭票和外地划入供应的粮食,一律按新的指导价供应。定量口粮按季度进行结算,过期作废。居民外出需要领取粮票的,凭粮食供应证进行登记,每领1公斤粮票相应收回补贴款0.4元(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职工每月享受9元的价格补贴,随工资按月发放。企业的补贴允许进入成本,行政、事业单位的补贴由财政拨款发放)。非农业人口的节余粮、外地划入供应粮,必须在1992年3月31日前凭证券购回,过期作废。军供粮仍按原规定供应。
        1995年,粮食放开经营,县内各粮油经营户从外地大量调入粮食,本地粮农通过集贸市场销售的自产粮食也同时增多,粮食供应充足且价格略低于国家定价,计划供粮自行取消。居民用粮主要是个体粮油经营户从省内外购进的优质大米。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的粮食除国家计划储备和调拨的以外,主要销往广东清远、连州、连南等地。1996年,调出商品粮17942万公斤。2004年,调出商品粮3005万公斤。2005年,调出商品粮4850万公斤。

粮油储存  1988年,县有国家粮仓23处48栋,仓容2.446万吨,相当部分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建造的砖木结构仓库。粮食仓储管理实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科学保粮方针,成立粮食保管领导小组和保粮防治队,坚持“三天一小查、七天一大查、刮风下雨随时查”,常年开展“四无”(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粮仓活动。至1991年,临武连续18年实现了“四无”粮仓县。1992年,郴州地区实行粮改方案后,认真做好中央储备的专储粮和代省、地储备的周转粮保防工作,做到了储粮绝对安全。1995年,对南强、汾市、土地、沙田4个粮站(点)的危仓进行翻修。1998年,争取市计委维修建仓贴息贷款项目,在城关粮站的花塘粮点新建仓库1栋,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仓容200万吨。2005年,县内粮仓分布及库容为:武水220吨,双溪1250吨,花塘4700吨,楚江1440吨,汾市1930吨,土地500吨,同益920号,香花1350吨,麦市1800吨,南强2100吨。
1988~2000年,国家实行粮食定购政策期间,年平均仓库存粮8400吨。2005年,全县有县级储备粮3000吨,商品粮库存4365吨。
(二)石油购销
  1988~1992年,石油购销实行平价、议价同时运行的双轨制,以计划内平价油为主,议价油为辅。计划内石油按县计委分配的指标供应。在发生旱涝灾害等特殊的情况下,由上一级公司划拨救灾油料供应给受灾户。县内的各种成品油主要从地区石油公司白石渡支公司进货,主要经营品种有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润滑脂。1988年,销售各种成品油4306吨,其中平价油2752吨,议价油1554吨。
1989年,县内煤炭开采业及运输业发展较快。县石油公司兴建同益加油站,销售各类成品油5275吨,其中平价2478吨,议价2801吨,销售额为653万元。1992年,新建深渡加油站,石油销售额1214万元。石油销售稳步上升。
1993年,石油销售经营放开,计划供应取消。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均可从事石油经营。当年,出现个体加油站28家,另有众多的路边简易加油站,石油公司石油销量减至4876吨。此后两年,县内煤炭、有色金属开采及运输业进一步发展,石油年需求量增加,年销售量约8000吨。个体经营经其价格灵活、服务态度较好的优势,逐步占据市场份额,石油公司销售量逐年下降,低于全县总销量的50%。
1996年,县石油公司采取内部分组承包经营模式,与个体加油站开展公平竞争,销售有所上升。同时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先后兴建韩山、永发、祥丰等加油站,并收购了汾市加油站。2000年,销量上升到6200吨。
2003年,省道S214线、临连公路临武段聚集加油站50余家,县内石油经营竞争激烈。同年,石油公司纳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管理,竞争力增强,销量增加到7000吨。2004年,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进入临武抢占市场,先后收购了西城、大华、新新、城东等加油站。一些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安全措施不达标的加油站先后关闭。
2005年,县内有加油站34个,其中中石化8个(含新建的花塘加油站),中石油6个,个体20个。全县成品油销量24000吨,其中中石化临武支公司销售11718吨,约占全县总销量的49%。

(三) 药品药材购销
 1988年,县内经营药品药材购销业务的企业仅有县药材公司1家,全年中药材收购额45万元,药品药材销售额337.4万元。1989年,县药材公司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将收购、销售与工资挂钩,利润与奖金挂钩。当年,收购中药材39万元,实现销售额462.7万元,实现利税20万元。
1990年,无照经营的药贩增多,医药市场混乱,药材公司中药材收购额下降到26万元。1994年,县药材公司销售额下降到391万元。1995年,通过加强对医药市场的管理和药品价格的整治,药材公司药品销售有所回升,实现销售470万元。
1996年,个体药商、药贩通过各种途径向各医疗单位、个体诊所、药品经销商大量推销药品,县内药品经营市场竞争激烈,县药材公司批发业务不畅,药品批发量大幅下降。为适应形势,顺应潮流,1997年,药材公司把药品经营的重点从批发转到零售,对零售药店实行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定人、定任务,超收自留、歉收自补”的经营管理模式,规定零售药店必须到公司批发部进货,药品销售情况出现好转。
2001年,县药材公司按照“稳定零售,扩大批发”的经营理念,重点抓好零售药店供货,带动批发业务。同时,对25个零售药店以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质量大检查和开展“百家药店无假药承诺活动”为契机,规范药品经营。对批发部实行“以销定薪,按月考核”的目标管理责任责任制。是年,实现药品销售801万元。2002年,由县政府牵头,县卫生局参与协调,理顺了药材经营部门与各医疗单位及个体诊所的关系,药材公司药品批发销售额达到1011万元。
2003年,医药市场逐步开放,县内个体私营零售药店纷纷设立。省内医药连锁企业九芝堂进驻临武,开设临武安慈大药房。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县药材公司积极调整经营思路,租用县供销大厦门面开设县内最大的药品零售超市“百姓大药房”,抢占医药零售市场。
2004年,县药材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改制过程中,由于分散了业务工作的精力,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批发销售网络功能有所削弱,药品批发销售额跌至200多万元。2005年6月,药材公司改组为临武晴岚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积极组织货源,改善销售方式,批发销售网络逐步恢复,经营状况逐步好转。
附录:
九芝堂临武安大药房  2002年,县药材公司职工邝生义与其儿、媳邝多华夫妇取得湖南九芝堂零售连锁有限公司经营权,在县城关镇创办。从创办之日,始终以坚守诚信、服务周到、回报社会、互利双赢为经营宗旨,开展药品经营,深得用户好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被命名为市、县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2005年,门店经营面积726平方米、资产300多万元,分别为创办时的8倍和4倍。同年,被评为市、县“消费者信得过单位”。
(四)卷烟销售
  1988年,县内卷烟的批发业务由烟草公司设立的卷烟批发部垄断经营。1989年,增设香花岭、汾市卷烟两个批发部。此后两年,批发网络增加。1992年,有卷烟批发部5个。1993年,撤销汾市、香花岭批发部,楚江、香花岭基层烟草站设立卷烟批发零售兼营门市部。1996年,租用县武装部门面,开设名优烟专卖店。1998年,县内有卷烟批发部4个。1999年3月15日,第一批张贴全息防伪标识的卷烟投放临武市场,在全市烟草系统率先推行标识销售。2003年4月,设立卷烟访销中心和卷烟配送中心,卷烟实行“访销分离”。是年,实现卷烟销售9300箱,销售收入5973万元。2004年,卷烟营销机构重组,撤销卷烟经理部及卷烟配送和访销中心,设立卷烟营销中心。营销中心设客户服务部、订单采集部和卷烟配送部。同年5月,设立卷烟零售自营店;11月,设立香花岭、楚江卷烟零售自营店。2005年,卷烟批发仍然由烟草公司专营,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强化对卷烟零售的库存管理,郴州烟草系统采用烟草电子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卷烟营销信息化管理,实行统一访销订货。
20世纪80年代,卷烟销售主要是省内卷烟厂生产的“盖白沙”、“软白沙”、“长沙”、“芙蓉”、“银象”、“郴州”、“湘南”、“五岭”等品牌,以低档烟销量最大。9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高档卷烟逐渐行销市场,“芙蓉王”、“精品白沙”、“精华人”等高档次品牌香烟销售比例逐年提高。199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临武县烟草公司为二级批发站,可向全国各烟厂进货,卷烟购货渠道拓宽,上海、云南、广东等地生产的名烟进入临武市场,主要有云南产“云烟”、“红塔山”、“红河”、“玉溪”、“恭贺新禧”,广东韶关产“红玫”,广州产“双喜”,上海产“红双喜”等,卷烟品牌由原来50多种扩大到150多种。1988~2005年,全县烟草行业共销售卷烟148927箱,销售收入为69625万元。
(五)烟叶购销
 1988年,县内烤烟产量较低,烟叶由供销部门收购。1989年,县政府成立烤烟生产领导小组,烟叶购销由县烟草公司接管,设立原烟经理部和烟草站。当年,全县种植烤烟65.4公顷,收购烟叶330吨。1993年,在武水乡双塘黄泥岭征地21.83亩,兴建烟叶中心仓库。当年,全县种植烟叶2169公顷,收购烤烟2175吨。1994年,在楚江乡征地5亩,兴建楚江烟草站。次年竣工交付使用。1997年,全县种植烟叶3140公顷,收购烟叶3025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后,政府减少对烤烟生产的行政干预,县内烟叶购销大幅减少。
2001年,县烟草公司组织人员为烟农开设“田间课堂”,传授烟草种植和烤烟技术,与烟叶种植重点乡楚江乡举行“友好单位”签字仪式,加强与乡镇和农民的联系,促进了烟草的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烟叶品质的提高。当年,收购烟叶1235吨,上、中等烟比例占97.4%。此后,由于烟草价格较低,县内烟草种植面积及烟叶收购量再度减少。2005年,全县种植烟叶340公顷,收购烟叶502吨。主要销往省内的长沙、常德、郴州和省外的青岛、石家庄、广州、韶关等地卷烟厂。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