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临武县志第六篇水利第二章工程建设第一节水利工程

临武县志第六篇水利第二章工程建设第一节水利工程

关键词:水利工程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临武信息港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linwu114.com
  • 感谢 slluoju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44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1988年,县内共有各类水利水电工程8683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9座,小Ⅱ型54座;山平塘4964口(其中基本塘148口);小河坝690处,其中灌田0.1万亩以上小Ⅱ型河坝6处;水轮泵站19处46台,电灌站136处139台2965千瓦,泉井和其它2810处;总蓄引提水量1.4亿立方米,全县农田灌溉已有很大改善。1989年,湘南农业开发拉开序幕,为水利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一批水利工程在各地上马。1996年,省水利厅制定《湖南省山丘地区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办法》,规定从1997年起,小型水利工程由县级及受益部门筹资建设。1997年后,水灾频发,水利投资重点转向水库除险保安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灌溉工程新建速度放慢。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村大部分劳动力转移至广东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热度减低,水利工程管理滞后。

一、蓄引提工程
        (一)蓄水工程
        1、水库  县内蓄水工程主要兴建于20世纪60、7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1988年,全县有水库64座,总蓄水量5789万立方米。1990~2005年,全县新修水库4座。
        畔泥湖水库  1990年,在湘南开发的热潮中,麦市乡高峰村自发筹集资金6万元,在海拔1001米的高山山冲新建畔泥湖小Ⅱ型水库,设计水库坝高12.7米,库容11万立方米。该水库集雨面积1.8平方千米,建成后,既可解决高峰村的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又可以用来发电。1993年,因资金困难,没有达到设计标准,工程被迫停工。1998年,工程承包给私人续建,以卖水来解决续建所需资金。2002年,续建工程基本完工,主要用于三十六湾工矿区生产生活供水。翌年,于水库下游建乔丰电站。到2005年止,该水库一直未能通过验收。
        分水坳水库  为开发西瑶乡境内桑水河流域的电能,1992年5月,西山林场动工兴建分水坳小Ⅰ型水库。该水库位于西瑶乡分水坳,海拔1065米。大坝设计为浆砌石双曲拱坝,坝高45米,库容195万立方米。水库集雨面积1.95平方千米,外引集雨面积7.35平方千米。因大坝右岸基础不好,2001年4月停工。实际完成坝高36.2米,坝顶弧长149米,坝顶宽3.9米,总库容102万立方米。完成引水干渠6914米,工程总投资1170万元。分水坳水库以发电为主,通过梯级开发,建成电站五级,总利用水头645米。五级发电尾水进入长河水库,每年可为长河水库增加水量800余万立方米。
        黄沙坪水库  位于西瑶乡新建村烂泥畔,海拔1022米,属小Ⅰ型水库,是县内“八五”计划的重点工程。1992年8月破土动工,1998年12月第二期工程完工。大坝为双层空腹浆砌石重力坝,设计最大坝高45米,坝顶长210米,坝顶宽7米,总库容233.6万立方米。实际完成坝高33米,坝顶长135米,水库总库容150万立方米,投入资金1500万元。水库集雨面积6.21平方千米,外引集雨面积5.35平方千米。黄沙坪水库以发电为主,建有一、二级电站,兼以防洪、养鱼、灌溉,电站尾水进入长河水库南干渠。
        十八厅水库  1997年4月动工兴建。十八厅水库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乡村供水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水库大坝为土工织物防渗堆石坝,堆石体总方量为8.2万立方米,此种坝型水库在省内属第一座。最大坝高34米,坝顶长140米,集雨面积2.5 平方千米,总库容68万立方米。堆石体大坝1999年竣工,2001年铺复合土工膜防渗,工程总投资240万元。水库有效灌溉面积510公顷,供给三合乡政府及6个村委灌溉及饮水,年供饮用水能力25.46万立方米。
        2003~2005年,在水能开发和电源建设中,开发商筹集民间资金拦河筑坝蓄水,建成一批小Ⅱ型水库。主要有西瑶乡昌源二级电站水库,库容31.4万立方米;武源乡棉花地电站水库,库容59万立方米;麦市乡扶家冲电站水库,库容43万立方米;位于东山境内的东山电站大平江拱坝,库容10万立方米。这些水库由电站业主自行管理。
        除以上4 座水库外,还有2座天然水库经改造维修后被当地村民利用。一为广宜乡湘塘坪溶洼天然水库。该水库为地下水临时集结场所,总库容60万立方米,因库底溶洞泄漏,历来未被利用。1990年,库底堵漏成功。到1992年,开凿隧道60米,修成配套渠道2500米,水库始得投入使用。二为汾市乡水门塘天然水库。1993年开砌涵洞143米,安闸配套投入运用。
        2005年末,全县有水库69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11座,小Ⅱ型水库57座,总蓄水量7322万立方米。
       2.塘坝 

        1988年,县内有基本塘148口、山平塘4816口,蓄水量980万立方米。这些山塘多数是20世纪50、60、70年代所建,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在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存在缺陷。坝体普遍质量较差,加上逐年老化及年久失修,渗漏、变形、放水管堵塞等现象日趋严重,抗洪能力差。1988年后,因山洪爆发,冲垮基本塘3口,山平塘148口。
        为解决山塘水坝日益严重的坝体老化问题,提高蓄水防洪能力,1989~1992年,趁湘南农业综合开发之机,全县多处上马“五塘两小”工程(小塘扩大,浅塘加深,漏塘补好,废塘恢复,无塘兴建;兴建小坝小渠),有条件的农户纷纷在责任田周围挑塘打井,成为一时之风尚。1989年,大冲乡农民唐冬才父子苦干两个冬春,耗资5200元,建成一座塘容为5000立方米的山塘;土地乡横圳村扩建骨干塘1口,龙坪村新建基本塘1口。1990年,土桥乡担干岭扩建基本塘1口,万水乡岭背村新建骨干塘1口。
        1990~1997年,县先后对南强塔桥基本塘、罗家冲山塘,武源大塘、光塘骨干山塘,万水山下、牛角山骨干塘,土地横圳骨干塘、腊水山塘,三合乡水落发、天河冲骨干塘,汾市城背骨干塘,镇南陈家洞大山塘、青草塘骨干塘,水东野鸡冲、大冲坪骨干塘,大冲骡岭、大冲、萝卜冲骨干塘进行了除险加固。
1998年至2005年间,又先后对万水白竹山塘,镇南南冲、青草坪、代头岭山塘,楚江平山、梽木境山塘,双溪石门冲山塘,同益欧果山塘,大冲披头山山塘,麦市社背、三八骨干塘等20余座山塘进行了除险加固处理,较好地解决了这些山塘的防洪保安问题。但由于在历次洪水中被冲毁的山塘未能全部恢复,以及山塘还田,失修荒废等原因,山塘的数量和利用率呈下降趋势。
        2000~2005年新建的山塘有:金江柏树脚和铁坑村冲里山塘,三合蒋家、石岩山塘,土地枫桥山山塘,水东桃树下山塘,武源禾尚庄山塘;楚江妙山江和眉毛冲山塘。
        2005年,县内有基本塘152口,山平塘4598口,蓄水量960万立方米。
(二)引水工程
        1.河坝 
        1988年,县内有河坝690处,其中小Ⅱ型河坝(灌田1000~5000亩)6处,总引水量971.6万立方米。
        1989年,在农业开发中,只有175口人的同益乡张果湾村人均筹资210元,县农业开发办扶持2万元,建成一座长45米、高3.5米的水泵河坝。
        1991年,土地乡沙洲坪等村筹资15万元,县开发办扶持1万元,建成一座小Ⅱ型河坝——塔石河坝(亦称沙洲坪河坝);同益乡铁路头村筹资3万元 ,加上县扶持0.5万元,建成一座高5米、长35米的河坝。
        1993年,花塘乡斜江村筹资3万元,县开发资金投入1万元,修建引水河坝1座;岚桥镇曾家山村筹资3万元,县投入0.6万元,建成活闸水坝1座。
        1994年6月16日特大洪灾,土地乡寺冲大坝因水毁重修,耗资30万元。
       1997年,金江镇罗家村、武水镇城头村、双溪乡胡家田村各改建河坝1座。2000年,南强人民河河坝异址重建,耗资47.4万元。
       2001年,县鼓励机关干部、个体私营企业主投资兴办电站,此后,县内有开发价值的溪河都被筑上河坝,截流发电。规模较大的河坝有钟水河上的昌源电站坝(18.7米×82.3米)、黄木坳电站坝(高16米)、棉花地电站拱坝(24.3米×73.3米),位于桑水河上的小水湾电站坝(高30米),位于东山境内的大平江拱坝(22米×76米)、自生桥电站坝(高28米),位于猴子江上的扶家冲电站坝(20米×25米)、万江电站坝,位于岚桥镇境内的燕寨冲电站坝(高32米)、寨头水电站坝(高15米),位于双溪乡境内的开口灵电站坝(高14米)、洞家岭电站坝(15.5米×80米)。此外,在三十六湾和东山境内的小有色矿区还兴建了一批蓄水坝,为矿区提供生活用水和选矿用水。2005年建成的鸿源铅锌矿蓄水坝,位于万水乡境内,集雨面积3.1平方千米,坝型为浆砌重力坝,坝高12米,坝顶轴线长30米,造价38.6万元。这些电站坝和矿山蓄水坝主要由业主自行管理。
        由于县内洪灾频繁,河坝损毁严重,加上管理不善,河坝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005年,县内河坝总数685座, 其中小Ⅱ型河坝12座,分别是武水乌溪坝、观音坝,双溪乡庄田坝、贝溪坝、金盆坝、陈家坝,金江镇河下桥坝,土地乡塔石坝,水东乡大坝陂坝,三合乡胜利坝,南强乡文溪坝,城关镇皇龙坝。
2.水渠  1988年,全县有干渠37条,支渠312条,渠道总长851千米。
        1989年,接龙乡斗水坪村筹资16万元,县开发办下拨器材费3万元,修建引水防渗渠5000米,解决1500人饮水和55公顷耕地用水。双溪乡拨昌村修建引水渠道6425米,引沙市河水灌溉农田。1990年,金江镇黎明村投入45.5万元凿隧洞、开渠道,引出地下水,解决10余公顷耕地用水和人畜饮水问题;三合乡杨梅滩村72人,人平集资300元,堵暗流,修水渠2100米;三合乡岭背村集资6500元,引地下水,开渠1200米;土桥乡寨头水村525人,集资3.2万元,开挖引水渠 2560米。1992~1993年,花塘夏家湾、滩头坪,双溪乡大岭、南冲,武源乡界头,土地乡龙归坪,万水乡卢市,大冲乡佳宅岭,汾市乡麻落、上乐,广宜乡石岩水、西江,西瑶乡谷富塘,接龙乡神山,水东乡小城,城关镇曾家岭、大依岭等地村民共自筹资金105万元,县开发办投入20万元,修建引水渠,引河水、山泉水、地下水用于灌溉。
        1994~1995年,金江镇投资120万元修建水渠3250米,用于发电和灌溉。1997年,县农科所十字铺柚子基地为改善灌溉条件,投资20万元,新开主渠和支渠2500米,引来朝冲背地下水。1997~1999年,岚桥镇干旱死角赛塘村续修八仙下棋地下水引水工程,用于灌溉、发电,凿隧道380米,开渠1000米,共投入资金35万元。西瑶乡炭头坪村开渠道4500米,引水发电、灌溉和解决人畜饮水问题。2000年,武水镇邝家村修建高标准渠道1500米,引茶子江水灌溉农田。
        2004年,县在花塘乡铺下开展节水灌溉试点,采用预制槽建成灌溉渠道6950米,采用浆砌块石修成排水渠4150米,田间支渠全部采用红砖浆砌,工程总投资103.4万元。
        2005年,全县有干渠45条,支渠320条,渠道总长950千米。
(三)提水工程
        提水工程主要有水轮泵站、电力排灌站及传统工程吊井(竖井)等,提水工具为水车、扯水桶、吊桶。1988年,全县有水轮泵站18处,水泵轮43台,年提水量293.25万立方米,灌溉农田361公顷;有电力排灌114处,装机116台,2364千瓦,年提水量480.75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486公顷;此外,有喷灌8处,灌溉经济作物160公顷。
        20世纪80年代后期,潜水泵开始在市面上出现,最初是在工程施工和矿山作业中使用,因其方便实用,很快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1989~1994年,新增电灌站22处、动力601.5千瓦。新增张果湾、大步水泵站2处、水轮泵6台;减少梁家、古城等水轮泵站7处、水轮泵10台。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集体经济逐步被个体经济取代,原集体经营的水轮泵站和机电排灌设备老化,管理难度增大,1995年以后,数量逐年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个体小型、实用、灵活的以小型电机、柴油机、汽油机作动力的小水泵和人力压水泵。这些小型机具以其经济实用、移动方便,便于单家独户操作等优势,逐步取代原由集体所经营的排灌机具,传统的提水工具水车、扯水桶、吊桶已难见踪迹。
        2005年,全县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有柴油机4669台、18521千瓦,汽油机100台、147千瓦,电动机475台、2928千瓦;水轮泵站仅存7处、水轮泵14台,灌溉面积 100公顷。

二、灌溉配套工程
        【县内小Ⅰ、小Ⅱ型水库多数修建于20世纪人民公社时期,水库的配套设施大部分是毛渠,没有防渗措施,水的利用率很低。
        1986年,县成立长河灌区配套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长河灌区配套工程建设。长河配套工程主要在北干渠进行。】
        1988~1990年,北干渠开砌新建渠道11.40千米,改造渠道3.42千米,新开肖家坪至梅树脚支渠,修建隧洞2处359米、倒虹吸管1处136米。对横圳、当风坳、五里堆等隧洞进行衬砌和防渗处理,共完成浆砌石645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8123立方米,土石方8.9万立方米,投工19.37万个,投入资金260.29万元。
         1991年,湘南开发第一期工程启动,县委、县政府把长河灌区配套工程列为重点开发项目。在湘南开发的三年中(1991~1993年),长河配套工程共投入358.01万元,完成渡槽4处1169米,隧洞3处1242米,倒虹吸管1处254米,修建改造标准干渠18.07千米,支渠13条47.2千米,斗渠8条13.8千米;完成土石方7.9万立方米,浆砌石3840立方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8886立方米,投工20.7万个。渠道放水利用系数由0.4提高到0.8,新增水量98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500公顷。
        在着力于长河水库配套工程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抓住湘南农业开发这一契机,重点支持部分小Ⅰ型水库的灌溉工程配套建设,加快境内小Ⅰ型水库灌溉配套工程的建设步伐。
        1991~1993年,万水乡万水洞水库完成右干渠防渗1.4千米,左干渠防渗5.4千米,共投入资金81万元。麦市乡猴子江水库完成总干渠防渗5.6千米,隧洞1处236米,乐源倒虹吸管290米,鲁头岭支渠1.9千米,右干渠新开0.7千米,共投资216万元。五星水库完成主干防渗1千米,新建渡槽1座144米,投资20万元。花塘乡东春水库完成渠道防渗5.9千米,投资53万元。这些水库的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后,共计改善灌溉面积500公顷,新增灌溉面积100公顷。
        在湘南农业开发中,部分乡镇、村也自筹资金完成了部分灌溉配套工程。城关镇皇龙坝渠、武水乡乌溪坝渠、楚江乡上舟境渠、镇南乡杉木溪渠、南强乡元富渠、金江镇打鼓渠都是各地自筹资金配套建成的高标准防渗灌溉工程。
        长河灌区干渠总设计长度为101.24千米,1993年底实际完成85.79千米,北干渠基本完成并实现配套。是年,长河灌区配套工程指挥部着手对南干渠渠系配套工程重新设计和上报审批,因国家水利资金重点投向水库的除险保安,计划未获批复。
        1994年6月16日,全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长河水库南总干黄皮山渠段大滑坡,120米渠道被毁;位于城关镇境内长河主干渠上的险峰隧洞两端山体滑坡,隧洞被堵淤塞、渠道受损。“6•16”洪灾中,南北总干渠共有25处严重受损。经两年努力,投入资金85万元,方得全部修复。
        90年代中后期,国家水利建设投资转向大江大河治理和水库的除险保安,地方小水利建设主要靠地方自筹。
        1999年,经上级批复,恢复长河基建工程,并下达投资计划,当年完成南总干渠苏家背渠段改造及防渗510米,完成南左干渠防渗4100米,共投入资金106.5万元。
        2002年,长河灌区配套工程再次下达50万元的投资计划,共完成长河南总干渠防渗800米、平江洞渡槽损坏修复、苏家二号渡槽处理等项目。2003年12月,南总干渠苏家背渠段近200米渠道因山体位移下沉,为避开滑坡山体,新建龙家渡槽。渡槽长120米,土石方开挖6600立方米,浆砌石820立方米,混凝土410立方米,钢筋制作18吨,工程造价48万元,2004年7月完工。
在病险水库的处理中,部分水库结合除险加固项目,完成了一部分渠道配套工程。2002年,万水洞水库完成渠道防渗1000米。2003年,宝贝淋水库完成三面光干渠4150米,投资21.6万元,改善灌溉面积140公顷。

三、人饮解困工程
        临武地处山地丘陵区,降雨的季节差异较大,区域雨量分布极不均匀。干旱死角涉及13个乡镇,以岩溶山区三合、镇南、香花岭、大冲等乡镇最为严重,麦市、万水、楚江、岚桥、广宜、同益、汾市、水东等乡镇次之,农村人饮困难十分突出。
        20世纪80年代末期,受“有水快流”政策的影响,矿区农民一拥而上争抢矿产资源,出现了资源的无序开采。有色矿区盲目采选致使下游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影响了生态平衡,出现了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煤矿的乱采滥挖亦造成矿区植被减少、水位下降的局面。
         1988年,国务院批准水利部门归口管理乡镇供水,乡镇供水被纳入水利工作的重要日程。是年,出现全县性夏秋连旱,1989~1991年,又连续三年雨量偏少,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成为政府及水利部门的当务之急。
        1988~1992年的5年间,全县共完成人饮解困工程114处,解决3966户、17053人的饮水困难。这一阶段,人饮工程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乡村自筹资金打井、砌井,解决饮用水问题,工程规模一般较小,国家每年投入约3万元,按照每处1000~1500元的标准对重点工程给予资金奖励。
        1993~1995年,县内雨量偏多,人饮工程建设步子放缓,这一时期少有新的工程上马。
        1996年,秋旱严重,人饮工程建设重被提上议事日程,三合等灾情严重地区,农民自发集资建成多处人畜饮水工程。1998年,县内出现大旱,人饮工程再掀高潮。是年,国家投入11万元,县财政注资31万元,全部用于解决饮水困难,全年完成工程42处。1996~1999年共完成工程101处,解决2963户,13590人的饮水困难。与前一阶段(1988~1992年)相比,此期内国家对工程的投入量有所增加,人饮工程每年投入资金总额达50万元,国家和县财政下拨经费为平均每年20余万元,部分重点人饮单项工程下拨资金在万元以上,最多的达3万元。同时,工程规模有所扩大,质量也有所提高,改变了局限于打井、砌井、修井的小打小闹,着眼于安装自来水入户,从根本上解决饮水问题。同益乡坦下村、石桥村、两寨村,岚桥镇九泽水村,麦市乡上乔村等地的饮水工程均为此期的代表性工程。
        2000年,水利部下发“关于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意见”,按照此《意见》,2005年前重点解决人饮解困问题,2005年后着重解决因化工、采矿、农药施用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质恶化问题。县政府抢抓机遇,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决定分两期来解决全县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第一期工程时间为2000~2002年。2000年,解决三合乡三合村、甘溪村、童子村,麦市乡琶溪村、坪山村、水冲头村,万水乡愁下村,岚桥镇岭背塘村等9个自然村1364户500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2001年,解决大冲、广宜、花塘、麦市、接龙、武源、镇南、岚桥8个乡镇的8个自然村896户3057人的饮水困难问题。2002年,解决双溪、花塘、南强、大冲、东山、金江等6个乡镇场的8个自然村382户1365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县兴建工程24处,饮水解困人口9422人;完成土方1.54万立方米,石方0.78万立方米,砌石0.35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769立方米,塑料管安装53.5千米,钢管安装11.3千米,劳动工日3.3万日。工程总投入257.9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5万元,地方配套及村自筹172.94万元。经省市有关部门验收,24处工程中,麦市乡麦市墟、琶溪村,万水乡何家村,广宜乡广宜村,镇南乡旱洞村,金江镇上富村,大冲乡上塘村8处饮水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其余16处为合格工程。麦市墟、琶溪村两处工程供水都在千人以上。
        第二期工程时间为2003~2005年。这一阶段除主要解决人饮困难问题外,还兼顾解决人饮安全问题。2003~2004年,完成40个项目,其中引水项目38个,提水、打井项目各1个。解决了19个乡镇的40个自然村1325户5578人的饮水困难问题。2005年,完成工程10处,其中三合乡供水工程为续建工程,其余9处是:花塘乡铺下村,大冲乡牛背溪,金江镇白水村,武源乡大塘村,汾市乡白石村、南岸村,岚桥镇寨头水村,南强乡香塘村、陈家村人饮工程。共实现1105户、6484人的饮水解困。第二期共兴建工程50处,总投资334.21万元,其中中央国债资金120万元,地方配套及村自筹资金214.21万元。完成土方3.44万立方米、石方0.57万立方米、砌石0.61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997立方米、管道安装61.1千米,购置设备两台,投劳4.02万个。50个项目中,三合乡供水工程、城关镇塘下人饮工程等28个项目被评为优良工程。
        1988~2005年,全县由国家投资或部分投资完成的各类人饮工程达412处,解决了52128人的饮水困难,村民自筹资金完成的小型饮水工程不胜枚举。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全县人饮条件得到根本性好转。

附:优良工程选介
        三合乡供水工程
  2003年动工,2005年竣工。供水流程为:十八厅水库—引水隧洞—沉沙池—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输水干管—各村蓄水池—用户。供水范围包括乡政府及附近三合、葛山、贺家、童子、大井等6个村委近30个自然村,供水人口5399人,日供水量600立方米,年总供饮用水量25.46万立方米。工程主要包括:拦河坝1座,坝长26.2米;引水隧洞长468米;沉淀池1座,容量80立方米;过滤池1座,容量24立方米;清水池1座,容量300立方米;铺设钢管17700米,其中干管总长6800米,支管总长2600米,入户管网8300米。工程总投资111万元。
        城关镇塘下人饮工程  2003年始建,2004年竣工。水源引自西瑶乡谷富塘村境内的一股地下水,供水人口800人,年供水量2.4万立方米。引水管道长3413米,供水管道长6000米。工程总造价48.4万元。除国家投资1万元,地方配套2万元,其余资金由村集体和村民集资解决。工程竣工后即纳入村属集体企业管理运营。
        花塘乡铺下人饮工程  2004年始建,2005年竣工。从石门村委杉山里村的磨刀水取水,将水引至位于县泡金山矿选厂高位总蓄水池后供水,供水范围包括花塘乡铺下、石门村委,供水人口达2500人,年供水量7.3万立方米。引水管道长3500米,供水干管长3100米。工程总造价55.84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万元。此工程主要用于解决东山河上游因水质污染造成的饮水困难。

四、防洪保安工程
(一)武水河治理工程

        武水河是郴州市南部较大的河流,属珠江水系北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武源乡三峰岭,流经县城区、武水镇、汾市乡、宜章县梅田镇,至广东坪石镇与长乐水汇合,县内流域面积1138.89平方千米,长度63.5千米,干流平均坡降为2.4‰。源头建有长河中型水库,该水库距离县城7.8千米,控制流域面积92.1平方千米,最大库容4400万立方米。
        武水干流自西向东穿越城区,沙市河、曾家岭水、李子山水先后于城区汇入武水。由于武水河道本身呈牛轭状弯曲,加之部分居民、单位防洪意识淡薄,向河中倾倒生活、建筑垃圾,使河床不断淤积抬高。一些单位和个人步步为营,占河建房,使河道变窄,过洪能力明显下降。1994年“6•16”特大洪灾,城区平均积水1米多深。武水河沿岸大量房屋倒塌,冲毁农田1.6万亩,淹没耕地1.8万亩,造成县城直接经济损失1172万元。
        “6.16”洪灾后,县委、县政府决心根治武水河水患,把武水河防洪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加大武水河治理的力度,加快城市防洪建设的步伐。县水务局作出《临武县城市防洪可行性研究报告》,市水电勘察设计院完成《临武县城区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报省水利厅批复,同意武水河治理工程按规划要求,分期分批进行治理。
        根据《临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在近期规划水平年(1995~2005),防洪建设主要确定在西城至临武大桥一域,包括武水干流西城至临武大桥区段、沙市河口至观音阁坝区段、曾家岭水河口至进村公路桥区段以及李子山水河口至人民医院区段。
        1995年,武水河防洪工程正式启动。4月,县成立武水河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由县长任指挥长,成员单位有人武部、建设局、国土局、水利水电局、环保局、广播电视局、城关镇等十余个。治理工程的第一步是拆除城区侵占河道的建筑物,动用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拆房清障。由于阻力大,前后历时半年,共拆除民房127间7629.6平方米。1995年至1999年,县财政连续5年投入资金500万元,完成西城至文昌桥沿河两岸防洪堤2.5千米,疏浚河道1.5千米。2002至2005年,县水务局多次向国家水利部及省市争取支持,先后争取上级下拨专项资金近1000万元(含长河水库除险加固),加上县财政配套资金1000余万元,确保了武水河治理工程的顺利进行。1995~2005年底,累计完成河道疏浚4.5千米,防洪堤护砌6.5千米,河堤麻石护栏3200米(其中风光带高标准护栏350米)。完成主要工程量:土石方开挖10.5万立方米,浆砌石6.5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0.33万立方米,土方填筑1.62万立方米,河道清淤21.6万立方米。按照设计要求,堤型为圬工重力(指坝基宽大的堤坝)防洪堤,堤距为26~50米(西城至武水桥堤距26~28米,武水桥至沙市河口堤距35米,沙市河口至以下堤距50米),工程级别为四级。2005年底Ⅰ、Ⅱ、Ⅲ防护圈已基本形成。
(二)其它防洪工程
        临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且降水集中,加上县内河道堤岸大部分由泥巴石块简单筑就或者自然形成,抗御洪水的能力很差,故而水灾频繁。
        20世纪80年代末期,县内多处村民自发筹集资金修建河堤和防洪沟,治理河道。
        1988年,金江袁家、曹家两自然村开始动工修建防洪河堤,至1995年,修成河堤1370米,完成投资65万元,其中湘南开发资金20万元,国家小水利资金2.5万元。
        1992年,在水东水泥厂的支持下,水东乡旺田、深渡、新坪、黄家等村动工修建河堤,历时5年,共修成河堤3300米,完成投资55万元。
        1993年5~6月,全县降雨709.2毫米,两月内出现4次洪灾。1994年6月13~16日,5天内出现2次大洪灾,其中,“6•16”洪灾造成1座小Ⅱ型水库、2座基本塘溃决,武水河沿岸17个自然村成片倒房,8300多灾民无家可归,2700公顷早稻颗粒无收,32人在洪灾中丧生。
        为抗御洪魔,各地纷纷筑堤修坝,疏通河道。1994~1996年,双溪乡贝溪、金盆、田心洞、禾鱼、胡家田、拔昌等村共修建防洪堤11000米,工程总造价180万元,其中水利资金投入5万元,乡政府投入20万元,县开发办供给水泥200吨。
        1994~1998年,武水镇石灰窑、唐家水、淋湾洞、葡萄湾、尧丰等村共修建防洪河堤1800米,完成投资30万元。
        1995~2001年,武源乡下达水、上达水、庄村、华阴等村共修筑防洪堤1500米,投入资金20万元。
        1995~2004年,土地乡张家坪、山塘坪、龙归坪、沙洲坪、东山下等村修筑河堤工程1300米,完成投资45万元,其中国家投入5.5万元;
        1999年,双溪乡沙元脚村修建河堤800米,国家投入8万元。花塘乡石门村修建防洪堤200米。翌年,南强乡人民河完成护堤300米,投入资金15万元。
        2002年7~8月,县内降雨723.3毫米,出现“7•1”、“8•7”两次大洪灾,全县22个乡镇、3个农林场所普遍受灾,因灾死亡36人。楚江乡城背、黄家塘、大湾、粗石江4个自然村农田被水冲沙压,损毁农田4公顷,大湾村拦水河坝被冲走,粗石江村防洪河堤被毁50米。洪灾过后,4自然村修建和修复防洪河堤1500米,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投入4.4万元,乡政府筹资8万元。万水乡白竹村(包括愁下、井头、双园3个自然村)兴修排洪主渠1480米、支渠600米,总计投资23.9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万元,国家防汛经费安排1万元。水东乡旺田村投资15万元,修复损毁河堤400米,其中,县防洪基金投入4万元。
        2002~2005年,金江镇温泉、金泉、红星、唐家、新华邓家、杉木桥等村筑建河道防洪堤2100米,完成投资1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万元。
        2003~2005年,个体业主在东山河上修建自生桥电站和宏源电站坝,其蓄水坝对防洪、拦沙起到了巨大作用。
        1988~2005年,全县投入防洪、排洪工程的资金达8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65万元,村集体及村民筹资735万元,解决了800公顷农田受淹受渍和2万村民生命财产受洪水威胁的问题。

五、除险加固工程
        县内大部分水库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受当时经济、技术、材料、施工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水库先天不足,加之工程设施年久老化,大部分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80年代中后期,水库的除险保安问题成为水利部门的重大课题,每年都要安排几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989~1996年,共有33个水库采取各类除险措施,其中小Ⅰ型水库5座,小Ⅱ型水库28座。这一阶段,省市没有安排水库保安专项资金,只能从市财政下拨的小型农田水利事业费、岁修费中调剂一部分,或者由县自筹资金解决。由于投入少,水库的病险状况难以彻底排除,在已处理过的5座小Ⅰ型水库中,东春水库、猴子江水库、五星水库、仙口水库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坝体渗漏。
        1994年“6.16”洪灾造成长河水库高涵出水口山体岩崩,巨石砸坏高涵放水总闸、机房后墙和发电分水闸。1994~1995年,县投入资金50万元,维修岩崩所毁设施,加固山体,维修、加固水库溢洪道。
        90年代后期,国家加大对病险水库除险保安的力度。1997年,省市财政安排长河水库除险资金70万元,并对一些小Ⅰ型、小Ⅱ型水库投入除险资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8月,长河水库大坝防汛桥建成投入使用。9月,长河水库大坝右肩山坡接口处实施水泥灌浆,钻孔6个,进尺100米,注入水泥25吨,但效果不佳,右端山坡接口处的漏水问题未得解决。
        是年,万水洞水库大坝实施除险,工程项目包括内坡护坡、外坡脚干砌倒滤层、大坝变形处理、放水闸及溢洪道检修加固、过坝渠道防渗200米等,共投入资金19.6万元。同时,投资12万元,对五星水库实施大坝土工膜防渗处理。1998年,由苏仙区水电建筑公司负责,对猴子江水库大坝实施水泥灌浆,灌浆后,漏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每年可增加灌溉面积60公顷,增加发电量20万千瓦时,工程总投资30万元。次年,由省基建工程队206队负责,对上舟境水库大坝长期漏水问题实施黄泥灌浆处理,并对坝顶进行护砌改造,灌浆堵漏获得成功。
        2002年,再次对万水洞水库实施除险,工程项目包括填筑填平坝顶、边沿条石护砌、溢洪道内开设溢洪槽等。建成一条宽2米,高2米,长40米的复式溢洪道,降低溢流堰高程2米;大坝左、右山坡灌浆,坝外坡进坝渠道混凝土防渗1000米。工程投资27万元。
        是年,国家下拔450万元,用于长河水库除险加固。主要项目包括:大坝基础帷幕灌浆、坝体劈裂灌浆、低涵封堵灌浆、泄洪洞回填灌浆及增设堵头、溢洪道下游河堤护砌、防汛路整修、大坝观测设施购置等。工程于2002年12月动工,至2005年底完工。完成主要工程量:大坝灌浆进尺6000米,回填灌浆5000余平米,混凝土1000余立方米,浆砌石7000立方米。基本问题得到处理,蓄水达到正常水位。
        在解决小Ⅰ型水库的除险保安问题后,县水利部门还对25座小Ⅱ型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2003年,对麦市农丰水库实施大坝内坡整平,预制混凝土块护砌,以解决大坝渗漏问题,但效果不佳。2004年,采用土工膜防渗250平方米,重新对内坡整平1200平方米,采用预制块护坡,外坝顶压条石150米,修建石阶、排水沟各2条,整理倒滤层,共投入资金9.5万元。通过这次加固,水库实际灌溉面积由40公顷增加到60公顷。2004年,对楚江乡土桥冲水库大坝进行防渗及内坡预制混凝土块护坡处理。2005年,对大坝外坡进行整修,采用混凝土块分块护砌,草皮护坡,坝顶建防浪墙,溢洪道衬砌50米,共完成土石方1200立方米,浆砌石233立方米,干砌石397立方米,混凝土138立方米,铺设草皮16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3.5万元。

六、水土保持工程
        临武地处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源头,境内矿产、煤炭资源丰富,资源的乱采及人为毁林、毁草,造成水土大面积流失。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区域有珠江水系的东山河流域和湘江水系的甘溪河流域。东山河流域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矿产的大量开采,致使河床淤积逐年抬高、河岸加宽、水质严重污染,农田灌溉用水困难,粮食减产。尤其是县茶场老屋场村,位置比河床还低1.5米,出现围堤堵水的局面。据测算,每年排放东山河的砂石量在150万立方米左右。甘溪河流域内有香花岭矿区和三十六湾矿区,1988年后,每年泄入甘溪河的砂石在300万立方米左右,沿河两岸大片玉米基地已变为荒滩,河床逐年抬高,位于河岸的甘溪坪村低于河床2米多,已无法居住。
        为改善生态环境,缓解河道污染,1988年后,县以小流域为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在污染源头的香花岭、三十六湾矿区采取筑坝护堤拦阻砂石,减少泄入河道的砂石量。1997年,临武开始申报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2001年12月,被省计委、林业厅列为珠防第二期工程。同年,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对甘溪坪村河段修筑护堤500米。2003年,对东山河进行大疏通,疏通长度为4千米,投资120万元。同年,在三合乡修筑拦砂坝1座,坝高11米,库容40万立方米,投资30万元。2004年,县委、县政府作出甘溪坪村整体搬迁的重大决定。同时,为控制水土流失,2004~2005年,县在三十六湾地区和香花岭地区兴建易鑫矿、三兴达等5座较大的尾砂坝,对拦截泥砂起到一定的作用。2005年底,珠防工程完成人工造林0.1086万公顷,封山育林0.1326万公顷;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580公顷,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