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临武县志第四篇农业第二章种植业第二节作物种植(二)

临武县志第四篇农业第二章种植业第二节作物种植(二)

关键词:旱粮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临武信息港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linwu114.com
  • 感谢 slluoju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7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二、旱粮
        县内丘岗面积较大,适宜种植旱粮作物。其主要旱粮作物种类有薯类、豆类、麦类、玉米、高梁等,其中红薯、玉米、大豆三项之和占旱粮面积和总产的80%以上。1988年,全县旱粮种植面积3655公顷,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7.58%;总产6884 吨,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6.85%,平均亩产124.8公斤。面积和产量在粮食生产中的比例小、单产低,是县内旱粮生产的显著特征。
        1989年后,以发展红薯、玉米为主,不断推广新品种,扩大生产规模,旱粮生产快速发展。至1998年,全县旱粮种植面积达7275公顷,总产22415吨,亩产206.8公斤。
        2005年,县内旱粮生产基本形成三大区域:即以花塘、楚江、麦市、万水、镇南、三合等乡镇为主的玉米高产栽培区,以汾市、楚江、南强、武源等乡镇为主的高淀粉红薯高产栽培区,以麦市、大冲、金江、水东、岚桥、广宜、楚江、武源及周边乡镇为主的玉米间种大豆或红薯间作套种区。旱粮种植面积达8710公顷,是1988年的2.38倍;总产4.3269万吨,是1988年的6.28倍;亩产331.2公斤,是1988年的2.64倍。分别占当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7.97%和粮食总产量的32.25%。是年,临武被省农业厅确定为旱粮开发项目县。
(一)红薯
        1988年,全县种植红薯1886公顷,总产4474吨,亩产158公斤。主要分布在麦市、三合、楚江、镇南、南强等地,主打品种有湘南农黄皮、广东白皮和洋市红皮。
        1989年,县引进耐瘠耐旱,抗薯瘟病和根腐病能力强,产量高、口味好,食用加工兼用的新品种南薯88。当年种植0.08公顷,亩产635公斤,比广东白皮增产128%。此后,该品种在县内逐渐推广,总产量也随之逐年上升。
        1993年,全县红薯平均亩产213公斤,比1988年增长35%。1997年,平均亩产339公斤。2001年,达到408公斤,比1988年增长158%。
        2002年,根据金福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对源头产品的质量要求,由县农业局牵头,在汾市、武源、南强、楚江等乡发动农户办基地,推广高淀粉红薯品种,并按无公害高淀粉红薯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操作。农户与公司签订合同实行定单种植。2004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2362公顷,总产1.2815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创历年最高水平。
        2005年,全县种植红薯2260公顷,比1988年增长19.8%;总产12379吨,是1988年的2.8倍。主要品种有:高产量高淀粉加工型红薯YS86、美国1号、梅营1号、梅营2号、双万1号、超然996,营养保健型品种日本川山紫、紫金薯以及茎尖叶菜用型红薯品种金叶。
(二)玉米
        1988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515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48%;总产量888吨,占粮食总产量的0.88%。主要分布在三合、麦市、镇南、花塘、楚江等乡。由于耕作粗放,品种杂乱,亩产只有115公斤。
        1990年,县科委将旱土杂交玉米栽培技术列入项目计划。县农业局会同省农业厅和湖南农学院有关专家在三合乡进行玉米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不同栽培密度的小区试验,探索、收集适宜当地生产的技术数据,为指导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991年,县农业局建立汾市乡桐尾村、花塘乡铺下村和三合乡三合村3个7公顷示范片,并以此为样榜,推广以“掖单51”为主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当年,玉米示范基地亩产180公斤,比1990年增加39公斤,增幅21.6%。1995年,紧凑型玉米种植面积超过672公顷,亩产306公斤。是年,紧凑型玉米栽培技术推广获省科技推广项目三等奖。199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巩固老区,开拓新区,扩大面积,主攻单产,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把发展杂交玉米生产作为优化粮食结构的突破口来抓。1998年,种植4079公顷,总产量1.243万; 2004年,又在花塘、楚江、万水、麦市、三合、镇南等乡镇推广4333公顷。玉米生产逐渐成为旱粮作物生产的支柱。
        2005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4060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7.7%,比1988年增加3545公顷;总产量2.243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6.7%,比1988年增加2.1542万吨;亩产368公斤,比1988年增加253公斤。主要品种有掖单13号、掖单51号、登海1号、西玉1号、农大108、华玉3号、华玉4号和豫玉22、蠡玉6号、三北2号、临奥1号、奥玉17、奥玉19等。
(三)大豆
        1988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606公顷,总产664吨,亩产73公斤。南强、三合、麦市等乡为主产地。
        1993年,县农业局从省农科院引进湘春豆13号、湘春豆14号等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采取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合理密植、生化调控、综合防治病虫草等措施,进行高产栽培示范,增产效果明显。次年,全县种植690公顷,亩产106公斤,总产1094吨。1995年,县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南强、花塘等13个农技站,在全县推广大豆高产栽培技术。2001年,大豆总产达2186吨。
        2005年,全县种植大豆920公顷,比1988年增加51.8%。总产2775吨,亩产201公斤,分别是1988年的4.18倍和2.75倍。主要栽培品种有湘春豆13号、湘春豆14号、矮脚早、五月黄、六月黄、安仁五月黑、八月黄、十月黄、禾根豆、拖泥豆等。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