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西京古道

西京古道

关键词:西京古道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西京古道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lluoju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4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在南岭山脉的九疑山与崎田岭的高山峻岭之间,湘粤交界处,有一条千年古道,它是古代西安(长安京城)贯穿岭南地域州府的南北的西京古道的主要路段。在今临武县城通往连州的“古道”上,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闻,除了县内老一辈人外,至今外界包括县内有许多人都不知道临武境内有一条“古官道”和古道的历史价值。

清同治六年临武县志载:“南至文化乡(今南强、岚桥镇一带)、广东连州界四十五里”。古官道自县城南门口、老街经大邝家、沙市、深井坪、凤岩、高安水、土桥、九泽水、两广圩(荒塘坪)入广东,境内长约四十余里,县城距连州星子圩七十余里。千百年来,这段古道经历代朝庭军队踩踏、兵家对抗之争、官员差役交接、快马驿站传递、贡品劳力输送、贾商挑夫来往,都在这条道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和历代文物古迹、历代名人典故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成了名符其实的“湘粤古道”临武路段上的兵道、官道、贡道、盐道。
“兵道”是历代兵家南下北上之军道
清临武县志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南粤王婴齐薨子兴代立,太后廖氏,邯郸女,先与安国少季通。四年,武帝使安国少季,往谕太后及王入朝,令卫尉路博德将軍屯桂阳南境(今临武岚桥镇茅结岭)待使者”。粤相吕嘉反,杀太后王及汉使,五年,帝以博德为伏波将军,会楼船将军杨仆讨平之。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招慰临武诸县,以制南粤。唐乾符六年(879年),黃巢起义军从广州北上,途经连州、临武,在临武土桥(今岚桥镇)、双溪一带驻屯一番时日。宋高宗绍兴二年,贼曹成拥众十万兵屯于北藏岭(今临武东山一带),宋命岳飞知谭州,招贼曹成……成据险拒飞,飞麾兵掩击,贼大溃,成走连,战至蓬头岭,破其众,成奔连州……王贵自郴至临武,招下者万众,与飞会于连州,进兵迫成,降之。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广西苗民飞天王率义军从广东连州北上入临武,围县城七天七夜,县人艾朝仁率子弟兵抗拒,飞天王战死,明朝庭在临武设艾兵兵营。明末清初,南明军曹志建自龙虎关出师夺临武,几进几出,与清军大战而败退连州。清末时期,太平军、红巾军从广东、广西起事,五次围攻临武县城不下,折返连州。
临武历来为历代兵家之争的重要军事古邑,是扼守湘南南部抗击南越侵犯的南大门,而临连古道又是历代兵家南下北上的主要兵道。当年县境内茅结岭上“卫尉屯兵营”(即西汉将军路博德抗击南越屯兵驻营地旧址),南明军曹国公在旧址加以修复为北上复明抗清的据点“龙虎关”和临武守兵关隘三关之一“南关”清初更楼“世科亭”依然旧在,成为“兵道”上的历史见证。
       官道”是历代朝庭贬官、官员南来北往之游道
清临武县志载:“在县南三十五里,楚粤之交,地名韭菜水。唐贞元间,张署、韩愈,同以言事被谪,並辔南来。署抵临,愈逾岭赴阳山。别去逾月,期会界上,宿其地,连床风雨。是夕,虎搜其驴去,愈喜曰:当赐环乎?署曰:来寅其征矣:明年春,果同量移江陵。至今,村人犹诩其事”。 (当年张署、韩愈从京城被贬于南方,张为临武县令、韩为阳山县令,在临武官山(后称韩张山)吟诗作赋,韩离张去阳山,相约一年后在期宿村(今岚桥镇九泽水村)相聚。一年后两人在期宿村相聚。当晚,韩骑来的驴子被老虎叼走,两人笑着说,这恐帕是我们遇赦回京的预兆。果然第二年八月,俩人调任江陵。)唐元和九年(815年),大文学、哲学家刘禹锡与柳宗元被贬为连州、永州刺史,结伴从京城经临武,分手时,刘写下了《别柳宗元》一诗“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黃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日拜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五年后,刘禹锡又经临武回京。
古代岭南是“南蛮”之地,历代朝庭多以将得罪王族权贵的清正直言官员发配贬到贫穷偏远山区。当年韩愈为张署作诗一首《忆昨行和张十一署》“阳山鸟路出临武,驿马拒地驱频颓。践蛇茹蛊不择死,忽有飞诏从天来。”诗句,说明了当时的“临连古道”属于翻山越岭、荆刺茅丛、虎虫成灾的古道。临连古道除贬官之道外,还是历代官员、文人骚客南来北往的“游道”。在临连古道的中段右则一天然溶洞“凤岩”,是临武著名的名胜古迹景区,凤岩因南宋临武邑令王淮将北宋大书法家米南宫题词“秀岩”摹刻于洞壁,改秀岩而驰名。七百多年来,宋元明清八位临武县令及淅江天台、春陵、广东官吏来临武视察或道经凤岩从游等名人骚客,在秀岩洞内外留下二十多处题词、诗词、游记摩崖石、碑刻。明崇祯十年(1637年),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从兰山县入临武,经临连古道到“凤岩”考察,留下了描述凤岩“此洞即宋王淮锡称秀岩者……下渡溪水,其入无穷处也……即透壁出山之东,是山如天生桥,水达其下三五丈,往连州大道正度其上……”的记载游记。
“贡道”是历代朝庭快马传送之苦道
临武古驿道有千古之“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证。清临武县志载:“唐羌,字伯游,汝南人。章帝永元间辟公府为临武县长,县接南海,旧献龙眼荔枝及生鲜献之,十里一置,五里一堠。昼夜传达,奔腾阻险,至有遭虎狼毒害,顿仆死亡不绝。道经临武,羌乃上书谏曰:“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故天子食大牢为尊,不以果食为珍,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入供未必延年”。章奏上,报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且敕大宫,勿复受献。”羌得报即弃官还家。”(东汉永元十五(103年),岭南各州府向皇帝进贡龙眼、荔枝,人称“荔贡”。为使运到京城的“荔贡”保持新鲜,朝庭令地方官府十里一置(快马驿站),五里一堠(瞭望、报警土台),派役夫马不停蹄地日夜传送。荔贡经临武,县长唐羌目睹赶贡役夫沿路上因劳累疾病、恶虫猛兽折磨,死亡不绝于道上,便上书皇帝请求罢贡。汉皇帝采纳了唐羌的上书,下诏罢贡。)
临武为偏远山区弹丸之邑,物产资源丰富。前代县宰为吹捧政绩,上报境内有特产物资。康熙年间,因旧县志载产楠木,朝庭下令采伐进贡。临武知县张声远带领劳工入山采伐,未见楠木,上报朝庭,幸获赦免。后志书不敢书产楠木。旧志载“香塘出者,虽海国诸鱼莫及焉”。香塘为临连古道(凤岩段)左侧附近一小村,村中一水塘,只有此塘中养的“草鱼”,肉细骨少、味美无比,列为清末朝庭贡鱼。据说,县府进贡香塘鱼时,分新鲜活鱼、烘干干鱼两种进贡,后因新鲜活鱼在途中死掉,干鱼送进宫中,小皇帝尚未尝到,清皇朝被推翻,香塘贡鱼成了临武老百姓的桌上佳肴。
“盐道”是明清官、私盐商、挑夫之商道
有关史料记载:临武自唐至元代,历来食淮盐。元末开始通粤盐于衡、永、宝三郡,桂、临、兰、嘉等州县距衡远,与韶连相近,直接从粤北连州进盐。而临武又与连州交界相邻,粤盐堆积连州,星子圩为楚属销盐总埠,临武与星子圩相距六十里,临连古道成了当时官、私盐商暴利的必经通道。二百余年来,楚属附近各州府盐商挑夫、私盐贩运者,每天逾千百人,在这条“盐道”上鱼贯往来。临武古道境内两广圩、土桥、高安水、祖教寺、深井坪、沙市、大邝家至县城老街南门口的会馆、茶馆、当铺、伙铺、铺面数百间接待南来北往客商挑夫,热闹非凡。至今武水镇邝家村中古道旁数间老铺面,原汁原味的百年老“便民超市”还在经营百货商品。清同治临武县志载;“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里民邝义豪等,以临武距星子埠六十里,山路岖崎,跋履维艰。自县城至牛头汾,路止三十里,且有溪水可通,呈请复设牛头汾古埠。”第二年,桂阳知州伍士琪勘定,改粤盐水运,设牛头汾、水东盐埠,以牛头汾为总埠。后延续至道光中期,盐埠始衰。牛头汾盐埠的复置,解决了四州县盐商挑夫的长途艰难之旅,但临连盐道並不因陆运改水运,而减少南来北往的贾商挑夫的数量,由盐道转为商道,湖南农副产品、陶瓷丝绸、家禽、药材等地方特产以及私盐偷运者依然通过这条古道输入连州,换回自巳所需的商品。清乾隆年间,由临武、连州两县官方出资,修复临连古道。临武至星子埠全长七十余里,全部铺砌为宽五尺的青石板大道。清嘉庆十五年,临武知县邝兆楷在沙市与凤岩古道上重修马磴並路碑。清嘉庆二十二年,邝家村民在古道上修建“全福桥”並立碑。各地乡里大户集资捐银,在境内古道沿路上修复和兴建七座凉亭、设立茶水点,便于南北客商、挑夫途中饮茶、歇脚。
临武古驿道作为“湘粤古道”其中的主要路段,它是西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牵引着历代朝庭统治和制约南方政治、軍事、经济、文化主要途径纽带。也是历代兵家、南北官员、差役、贾商、游客、肩挑贩夫翻山越岭,艰难步履、风雨兼程的“古道”真实写照。至今在临武境内老街至武水镇邝家、沙市、深井坪、南强乡凤岩、高安水、岚桥镇九泽水、毛吉岭一带山岗丘陵区,还保留着十多段300米至2公里长、宽1-1.6米的明清原汁原味青石板古道,路面凹凸不平和无数人马踩踏的骡马蹄窝印。沿路上还遗存7座清代古亭(其中5座倒塌古亭)、1处宋至清摩崖石、碑刻、4座明清古拱桥以及古树、古渡、古村等历代文物古迹。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